暴雨中点亮火种:那些在人生低谷开出花来的人


昨天晚上跟几个朋友吃饭,说到最近的情况,除了一个在体制内的朋友,其他的几位话里话外都流露出现在压力好大的意思。

我们这几个人,有年轻人,刚进入职场;或者在学习阶段,面临压力,比如工作不顺、学业困难;或者人际关系的问题;也有中年人士,在事业或家庭中有挑战,需要调整心态。

其实自己从业以来,遇到这些问题的人不在少数。

有些人需要答案,告诉他们怎么继续下去;有些人则是只想找个陌生人倾诉一下,那些在亲密家人里不敢开口说的话。

那么,在生活的暴雨中,我们如何守护内心的火种?

当失败如潮水般涌来,是哪些人、哪些事让我们重新站起?

也许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一些例子里看到答案。

1、认知重构:拉长时间维度

真正的智者,都懂得在时间长河中打捞珍珠。

1990年,25岁的JK罗琳在曼彻斯特开往伦敦的火车上,看着窗外飞逝的田野,一个戴眼镜的男孩形象突然跃入脑海。

她不会想到,这个名叫哈利·波特的男孩,将用7年时间教会她一个真理: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故事的逗号。

当12家出版社将手稿退回时,她正租住在爱丁堡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靠政府救济金抚养幼女。

某个冬夜,女儿饿得啼哭,她翻遍口袋只剩5英镑,刚好够买一包奶粉。

在咖啡馆暖气旁,她把泛黄的纸页折成纸飞机,对着夜空掷出——这架载着魔法梦的飞机,最终在12次坠落后,降落在Bloomsbury出版社的收件筐。

十年后,当《哈利波特》横扫全球时,罗琳在采访中说:“那些被拒绝的岁月,恰恰是我最自由的时光。没有商业压力,我可以让斯内普在魔药课上尽情毒舌,让邓布利多说出我想表达的哲理。”

启示:

眼前的失败可能是未来成功的跳板。比如职场新人被裁员后转行,反而找到更适合的方向。用“五年后的自己”审视当下,许多挫折会失去杀伤力。

延伸:

1、竞争中的失败往往只代表某个具体目标的未达成(如未升职),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人脉和韧性本身已是收获。就像运动员训练时,未破纪录的每一天都在强化体能。

2、社交媒体放大了他人的成功,但每个人的起点和资源不同。与其和“他人人设”比较,不如与自己过去的成长赛跑。

2、行动策略:弹性目标的拆解艺术

马拉松不是与他人的竞赛,而是与自我的博弈。

2018年波士顿马拉松,日本跑者川内优辉站在起跑线时,已秘密将全程拆解为8个5公里战场。

他的战术本上用红笔标注着每个赛段的‘容错空间’——比计划配速慢15秒。

当30℃高温让领先集团在第30公里集体崩盘时,川内优辉的‘弹性目标’开始显现威力。

前7个5公里,他严格压制在预设区间内,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

直到最后5公里,他摸出藏在腰间能量胶里的纸条——那是妻子用日语写的‘攻めのランニング’(进攻式奔跑)。

这个仪式的背后,是长达半年的‘影子训练’:每周三晚,他会用东京地铁线路图模拟赛道,把换乘站作为‘5公里节点’,用手机秒表记录每个区间的配速波动。

这种游戏化拆解,让他的大脑将痛苦转化为闯关乐趣。

最终,他以2小时15分58秒打破亚洲纪录,冲线后说的第一句话却是:“感谢那些预留的15秒,让我在第37公里还有余力微笑。”

启示:

将大目标拆解为阶梯式小目标,比如将“年薪百万”拆解为“本季度提升某技能→半年争取某个项目→一年后申请晋升”。每个小成就都是正向反馈。

延伸:

1、将失败归因于可改进的因素(如“我努力不够”而非“我能力不行”),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一次失败=排除一个错误选项,离正确答案更近一步。

2、预留20%精力应对意外(如工作外培养无关兴趣),避免因单一领域受挫导致全盘崩溃。

3、心态修炼:与不确定性共舞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桥水基金,像一艘被飓风撕裂的巨轮。

当客户赎回潮让公司现金流濒临枯竭时,瑞·达利欧在会议室白板上画下两个圆圈:‘圈内是我们能控制的——交易模型、人员培训;圈外是市场走势、媒体评价。

他撕下西装胸袋上的金线绣标,宣布:“从今天起,所有员工必须佩戴公司自制的帆布徽章,上面只有三行字:痛苦+反思=进步。”

这个疯狂举动背后,是达利欧用算法重构了“错误登记系统”。

每当交易员亏损超过阈值,电脑会自动触发三问:“你当时情绪如何?决策依据是什么?如果重来会改变什么?”

数据流入中央数据库,形成实时更新的“决策陷阱地图”。

十年后,当桥水成为史上首个千亿对冲基金时,达利欧在《原则》中写道:“真正的斯多葛主义者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用系统驯服混乱的驯兽师。”

启示:

区分“可控之事”(如努力程度)与“不可控之事”(如市场波动),将精力聚焦在前者。用“我已经尽力,剩下的交给命运”减少内耗。

延伸:

1、每天记录3件微小成就(如按时起床、完成报告、帮同事解决问题),积累心理资本。这些“存款”能在低谷期支撑你。

2、遇到挫折时,想象自己是纪录片主角,用第三人称视角审视经历:“这个人在经历挑战,但他正在学习如何应对。”

4、社会支持:反内卷社群的治愈力

山田一郎的“不升职联盟”运动,始于2016年东京广告界的一起集体过劳事件。

当时,他因连续3个月每天工作18小时而突发心肌炎住院。

在病房里,他看到隔壁床程序员因“自愿加班”导致视网膜脱落,突然意识到:“我们不是在追求成功,而是在逃避失败。”

出院后,他在Line上建起“拒绝升职部”群组,规则简单残酷:成员必须主动放弃晋升,将加班时间控制在月20小时内,用省下的时间发展“非功利爱好”。

首批23人中,有银行职员重拾油画,程序员学习烘焙,教师考取潜水执照。

戏剧性转折发生在第二年樱花季:参与者的效率提升反而让薪资平均增长12%,因为“专注力经济”战胜了“时间堆砌”。

某汽车公司工程师因拒绝升职,获得批准将专利奖金用于开发氢能源赛车,最终项目被丰田收购。

如今,“不升职联盟”已蔓延至韩国、新加坡,成员超过20万。

他们用行动证明:职场不是只有向上的单行线,横向探索也能抵达星辰大海。

启示:

寻找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群体(如兴趣社团、公益组织),重新定义成功标准。

延伸:

与能共情而非说教的朋友交流,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压力缓冲器。

5、结语

积极心态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允许自己沮丧,但设定一个“情绪红灯时间”(如每天15分钟抱怨,之后必须转移注意力)。

像运动员赛后复盘一样,把情绪转化为行动指南。

P.S.:生活还要继续,我们没有借酒消愁。

END

从业十年社会工作师

用生活所感去读书

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你的点赞、分享和推荐,我都很喜欢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