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形容参观圆明园后的心情。
观赏点:一是风景园林,一是断壁残垣。
水
整个园子里,数水最多,随意可见的湖泊时不时就跳到你的眼前。百年前或许还不是这样,那会应该是更古典和森严的,现在更多的是平民化。让我们也有机会欣赏这样一处景中有景的园子。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处绝妙的风景园林。几代皇帝,亲自指导,这样一处皇家园林,让你不得不佩服祖先的审美情趣,最重要的是想象力。场地很大,但也很小,所以这就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理解那许多的意趣。
湖边泛着许多的芦苇,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拍照。风吹过来,苇花舞动起来,抱成团,又散开去,苇叶和着风,与湖里的水草一起,为园林更增添了一种古典与浪漫的元素。
印象最深刻的是“平湖秋月”。下午两三点的阳光洒在湖面上,面对这样的景色,你只能用一句“终于走到画里来了!”来形容。波光粼粼、星星点点。岛心的蓬岛瑶台,我看到后只想说,怪不得甄嬛当年为帮助皇上暂时委屈待在那只有船这一样交通工具的地方,真是绝!大夏天的,待在那样的地方,绝对会让你暑意全消!
风吹湖面,涟漪阵阵,会让人产生一种似乎魔怔的感觉。盯得久了,甚至会产生一种想要走进去的冲动。所以这可能也是很多红学专家考证黛玉可能是投湖而死的原因。质本洁来还洁去,水确实有这样一种魔力!
不同的园子里有着不同的东西。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荷,有躲在水里笑看人生的水藻,忘我自足的黑天鹅和野鸭,还有那水里自在的游鱼,任你世间风云变化,我自有我的人生!在这里常住,就应该有这样的心态,不然怎么对得起这良辰美景?
石
见得最多的就是排列有序的台基和无组织无纪律的游兵。随处可见的台基遗址,任你怎么都想不出来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途。
含经堂有几处被玻璃罩住的遗迹,我看不出什么名堂。再往前走偶遇正在研究的游客,听他们在讨论那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也发表了一下我的看法。
那是一个投影看起来像琵琶的东西,前面像是琵琶,后面还有一个四方的池子。那俩人就此讨论起来。到底是厕所还是灶台?
“如果是厕所,后面为什么还有一个池子?”
“可能是用来发酵的,以前不是有沼气灯?”
沼气灯?我怎么不知道?我甚至怀疑以前的他们是否知道沼气是什么?但也不可说,我们的祖先那么重视实用,万一他们知道呢?我没有出声。
“如果是灶台,那那个不规则的圆是干什么的?有这样的锅?”
也是,这到底是干什么的?我说“那边还有一个”,为什么是两个?难道是男女分开的厕所?灶台的话,有一个不就行了,怎么搞那么多厨房?
……
后来才知道那里应该是“炕”,叫“连地炕”。
如果没有被毁,我们或许就会显而易见知道那到底是什么东西了!
西洋遗址里的水的呈现方式是喷泉花园,只是我们都已看不到了。随处可见的大理石,散漫地站在那里,似是许多哀怨的妇人,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委屈。这委屈,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而是她们的站姿,让你不得不替她们担忧,为她们感到揪心。
那些在路边和水边的石头,让你会更难受,她们就像没有名分的小媳妇一般,渴望有一个家,却遗失在世间,在偌大的园子里迷了路,永远找不到回家的路!陌生的地方,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更是没有人认得她?若干年后,甚至自己的亲人也早已忘记了她的名字。
圆明园里能够看到的遗迹就更少了!所有的地方,都只能靠想象去完成审美。那处“坦坦荡荡”还能看到平整的台基,似乎很是坦荡。但,终究没有逃脱!
整个园子很大,自打进去一直没停才走马观花地看了还没有一半的点儿,至此,我的感受是:祖先真会享受,审美情趣让我们这些后人只能望其项背!联军得有多少人使多大的劲才能把她毁成这个样子?
秋风吹过,激起水花无数,阵阵水声似在悄声低语,水边的芦苇和地上的岩石,无论哪一个,都能让你感慨万千。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消失的房屋已经不见,只有脚下的岩石,似乎想要证明曾经存在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