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提及鲁迅,心里总生庄严不可侵犯的敬畏之感,也许是源于初读鲁迅时他镌刻的“早”子字,也许是源于老师对鲁迅“笔如枪杆直击人们麻痹的思想”的评判,也许是源于其侄女周晔笔下“谈碰壁”那个冷峻的表情的描述,但上学时亦笑亦严肃的《孔乙己》《阿q正传》的拜读,并未能真正理解其特殊时代背景下深刻的内涵,所以这朝花夕拾也是一直记挂却未曾敢翻阅的读本,还好在任务的驱使下我总算读完了。
郑重
诗意的书名,真正读起来却并非像闲暇时的消遣,有不少书是可以随手拈来翻上几页又随手放下的,可当我翻开首篇狗猫鼠咬文嚼字的,啃了两页,有急事随手放下了,由于这般零碎的时间,我居然从头读起重复了三遍,方能与后文衔接读完整了,但由于我的愚钝吧,还是未能甚解的,因此之后的时间里我须是有了足够读完一篇的时间才敢翻开此书的,边看边翻注释,比纯文言文四大名著读本的注释还要多啊,如“象牙之塔”“名社”等等,不然只能当自己是目不识丁了。说到这儿我想起暑假里六年级的女儿读朝花夕拾,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我问他能看懂吗?有的能看懂勉强看吧,女儿如实回答,我想对孩子来说,读鲁迅先生的书着实是艰难。
惊叹
单看本书的注释就知道它的信息量之大,可这样的语言必是源于多么深厚的文化积淀,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家庭的没落似乎并未影响他的读书进程,我把书中10篇文章所涉猎的各类书籍一一罗列,仅前五篇中涉及到的书就高达56本,且很多书名是我闻所未闻的,如《北史》《花镜》《陶庵梦忆》等。中学时就背到鲁迅先生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如此臆测,鲁迅先生该是把点点滴滴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了吧。
极致
不知道该用哪个词来形容鲁迅先生的语言,用精辟似乎表达不出其魅力,用深沉似乎表达不出其意蕴。我一向有边读书边摘录好句段的习惯,可这繁花满地我选谁弃谁?“子路负米”使我有了再读孔子的决心,“在宁静中,我心头似乎要伸出许多铁钳”“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坠下去了”这样的修辞让人感觉绝不仅仅是停在比喻、夸张之流,到了先生比下,似乎是无与伦比的。“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等文字的组合与语法的巧妙应用达到了极致,王安石的千锤百炼为一“绿”,先生的文章中则字字皆“绿”啊。!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由先前的怯,到现在想一一买来读个通透,读先生的书同时是在读史,读哲,读诗,读一座永远昂首屹立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