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5年 11 月,中国科学院宣布甘肃武威 2 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TMSR-LF1)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成为全球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系统。作为第四代核电技术的核心代表,钍基熔盐堆以其本征安全、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等颠覆性优势,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本报告从技术内核、产业链结构、全球竞争格局、商业化路径、投资逻辑五大维度,系统解析钍基熔盐堆的产业全景,揭示这一万亿级赛道的核心价值与发展机遇。
一、技术内核:第四代核电的"中国标杆"
1.1技术定位:四代核电的核心候选堆型
钍基熔盐堆(TMSR)是国际第四代核电论坛(GIF)认定的六大候选堆型之一,属于第四代先进裂变核能系统的标志性技术。其核心定义为 "以钍为核燃料、熔融氟化盐为冷却剂,通过钍 - 铀循环实现能量释放与燃料增殖的先进核能系统",与前三代核电技术存在本质差异。一代核电为实验性反应堆,以天然铀为燃料,安全性差,已全部退役;二代核电是商业化基础堆型,依赖铀燃料与高压水冷却,核废料处理难度大;三代核电在二代基础上优化安全设计,如采用非能动冷却,但仍未突破铀燃料与水冷却的技术框架;而四代核电以 "固有安全、资源高效、环境兼容" 为核心,钍基熔盐堆凭借钍燃料革命与熔盐冷却创新,成为最具产业化潜力的技术路线。
中国的技术突破已形成代际领先优势,目前已实现全球首个钍燃料入堆运行、首个完成钍铀转换全流程验证、首个建成稳定运行的实验堆平台,根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2024 年的评估报告,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成熟度较美国领先约 10-15 年。
1.2核心原理:钍 - 铀循环的能量革命
钍基熔盐堆的技术核心是钍-铀增殖循环,通过三个关键步骤实现能量高效利用。首先是增殖阶段,不可裂变的钍 - 232 在中子轰击下转化为可裂变的铀 - 233;其次是裂变阶段,铀 - 233 发生裂变反应释放能量,同时产生新的中子维持链式反应;最后是分离回收阶段,通过在线后处理系统提取未裂变的铀 - 233,送回堆芯重新利用,实现燃料闭环。
这一过程带来三大颠覆性突破。燃料利用率从传统铀堆的1%提升至 90% 以上,1 吨钍的能量相当于 200 吨铀或 350 万吨煤;核废料中长寿命放射性核素减少 90% 以上,半衰期从 10 万年缩短至 300 年左右;且铀 - 233 与钍的分离难度远高于武器级钚,从源头具备防核扩散特性,这一特点在国际核安全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1.3技术优势:破解传统核电三大痛点
钍基熔盐堆通过"燃料革新 + 冷却剂升级",彻底解决了传统核电的安全性、资源约束与环境负担问题。在安全性方面,其采用常压运行模式,熔盐遇冷会自动凝固,底部设置冷冻塞被动安全机制,从根本上消除了堆芯熔毁风险,这与传统压水堆依赖高压运行(通常为 155bar)且需主动安全系统保障形成鲜明对比,能有效杜绝福岛式核事故,显著提升公众接受度。
资源效率上,中国已探明钍资源工业储量达28万吨,居全球第二,是国内铀储量的 3 倍左右,且钍多为伴生资源,可从稀土尾矿中提取,获取成本较低。其燃料利用率超 90%,远超传统压水堆 1% 的水平,按当前能源消耗测算,仅白云鄂博矿区的钍资源就可支撑中国数千年能源需求,能彻底摆脱对铀进口的依赖。
环境影响方面,钍基熔盐堆的核废料量仅为传统铀堆的千分之一,且半衰期大幅缩短,极大降低了长期地质封存的成本和风险,同时其运行过程中无温室气体排放,完全符合"双碳" 目标要求。在部署灵活性上,无水冷却设计使其可在沙漠、内陆等缺水地区布局,模块化建设模式也缩短了建设周期,突破了传统核电仅限沿海布局的限制,能更广泛适配多场景能源需求。
经济性方面,当前实验堆阶段的度电成本约为0.1元 / 度,随着规模化推进,未来有望降至 0.05 元 / 度,显著低于传统压水堆 0.3-0.5 元 / 度的成本水平,甚至低于西北地区的风电成本,具备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产业链全景:从资源到应用的全链条布局
钍基熔盐堆产业链涵盖"资源开采 - 材料制备 - 设备制造 - 工程建设 - 应用服务" 五大环节,目前中国已形成国产化率超 90% 的完整产业体系,关键核心设备实现 100% 自主可控,这一成果源于近百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集团组成的攻关联合体多年的系统性突破。
2.1上游:资源与材料,产业的 "定海神针"
上游环节是产业链的基础保障,包括钍资源储备与特种材料制备,该环节技术壁垒高且具备强稀缺性,直接决定产业链的稳定性和成本竞争力。
钍资源方面,中国的核心储备集中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该矿区探明钍储量占全国总量的77%以上,且钍资源多以稀土尾矿伴生形式存在,可通过铁矿开采同步回收,这种伴生特性大幅降低了提取成本。目前,相关企业已完成高纯度钍提取中试,提纯成本较传统工艺显著下降,为后续燃料供应奠定了基础。从长远来看,国内稀土尾矿中伴生的钍资源超百万吨,具备巨大的规模化回收潜力,未来有望形成稳定的资源供应体系。
特种材料领域,高温熔盐(600-700℃)的强腐蚀性是核心技术难题,国内已在多个关键材料上实现突破。在镍基合金方面,自主研发的 GH3535 合金管可耐受 700℃高温腐蚀与中子辐照,腐蚀速率降至 0.1 毫米 / 年以下,寿命较传统材料提升 10 倍,主要用于堆内管道、热交换器内壁等核心部位。核电钢领域,150mm 厚的专用核电钢具备优异的抗辐射性能,在 650℃熔盐环境下服役寿命可超 30 年,主要应用于反应堆安全容器及压力边界结构。核级石墨方面,细颗粒核石墨产品的防熔盐浸渗性能优于进口同类产品,是中子慢化剂的核心材料。此外,钛合金、核级锆材等材料也实现了国产化突破,用于堆内管道与容器,保障系统的密封性与耐腐蚀性。
2.2中游:核心设备,技术攻坚的 "主战场"
中游设备制造是产业链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涵盖反应堆本体、回路系统、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这些设备的性能直接决定反应堆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
反应堆主容器作为容纳堆芯与熔盐的核心设备,需同时满足耐高温腐蚀与密封性能要求,国内企业已攻克700℃熔盐腐蚀防护难题,其生产的主容器密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甘肃武威实验堆。核级主泵是熔盐输送的核心设备,经过长期研发,国内产品的密封寿命已可达 60 年,并通过了 1.3 万小时的可靠性验证,确保熔盐在回路中的稳定循环。换热装置方面,国内企业主导了二次熔盐换热系统的研发工作,产品符合国际 ASME 核安全标准,为热能高效传递提供了保障。控制棒驱动机构作为反应性控制的核心部件,已在实验堆中通过验收,实现了对核反应过程的精准调控。余排换热装置则承担着余热安全排出的重要功能,其性能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反应堆的安全冗余。
目前,国内已形成少数头部企业主导的设备供应格局,这些企业覆盖四代核电全技术路线,在核心设备领域具备系统集成能力,随着示范堆建设的推进,其产能与技术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2.3下游:工程建设与场景应用,商业化的 "落脚点"
下游环节负责项目落地与场景拓展,目前已形成"工程建设 + 多元应用" 的发展格局,是产业链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
工程建设领域,核工程建设因技术要求高、施工环境复杂,呈现出明显的头部集中特征。相关企业已攻克戈壁地区高温、风沙等复杂环境下的施工难题,参与了甘肃武威实验堆等重大项目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四代核电工程经验。在特殊场景应用方面,核动力船舶集成领域已取得突破,全球首型核动力集装箱船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其采用的熔盐堆系统集成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海上能源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应用场景方面,钍基熔盐堆700℃以上的高温输出为多元应用提供了可能,目前已形成四大商业化方向。在清洁发电领域,甘肃武威 2 兆瓦实验堆已实现稳定发电,年发电量可达 1600 万千瓦时,部分地区的 "堆电联动" 项目通过调峰电价已实现盈利。工业赋能领域,钢铁企业已开始试点熔盐堆工业供热,可替代天然气降低 40% 的成本;石化企业的高温电解项目实现了规模化制氢,单台机组日产氢量可达 1000 立方米。多能互补领域,内蒙古已构建 "核光风储" 综合能源网络,年供热量达 200 万吉焦,有效解决了新能源间歇性问题。特殊领域方面,结合超临界二氧化碳涡轮技术(热效率可达 45-50%),钍基熔盐堆在船舶、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正在探索中,未来有望为核动力航母等装备提供动力支撑,提升续航与作战半径。
三、全球竞争格局:中国领跑的"技术竞赛"
3.1各国发展态势:中国独跑,欧美追赶
钍基熔盐堆的研发始于20世纪 40 年代,但受冷战时期核武需求导向影响,各国均转向铀堆技术,导致该技术长期停滞。21 世纪以来,能源危机与环境压力推动技术重启,目前已形成 "中国领跑、欧美跟进" 的全球竞争格局。
中国是当前全球唯一实现钍铀转换并运行实验堆的国家,甘肃武威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已稳定运行超 500 天,成功实现钍燃料入堆和钍铀转换全流程验证,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超 90%,关键设备 100% 自主可控。按照 "实验堆、研究堆、示范堆" 三步走战略,中国正推进 10 兆瓦小型模块化研究堆建设,计划 2035 年建成百兆瓦级示范工程,技术成熟度领先全球。
美国在熔盐堆领域起步较早,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于1965年建成全球首个熔盐实验堆(MSRE),验证了钍铀循环可行性,但因战略转向于 1976 年终止研究,此后 50 年未突破熔盐腐蚀控制、燃料循环等核心技术瓶颈,目前仍处于概念验证与实验室研发阶段,尚未建成实验堆,计划 2030 年实现技术成熟。
印度虽钍资源储量居全球首位,但受限于稀土提纯等核心技术,仅建成小型实验堆,未实现钍燃料循环,关键工艺存在明显缺失,短期内难以形成竞争力。法国则聚焦高温合金等材料研发,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尚未形成完整堆型研发能力,产业链完整性不足。
中国的领先优势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工程化能力,建成全球唯一运行的实验堆并积累了大量运行数据;二是产业链完整性,实现从材料到设备的全链条国产化;三是专利布局,在钍燃料处理、在线分离等核心环节占据全球34%的专利份额,形成技术壁垒。
3.2技术竞争焦点:专利与标准的话语权争夺
当前,全球钍基熔盐堆的竞争已从技术研发延伸至专利与标准领域,话语权的争夺将决定未来产业格局。
在专利布局方面,美国在熔盐腐蚀控制技术上占据一定优势,而中国则在钍燃料处理、在线分离、被动安全系统等核心环节领先,两国合计占据全球相关专利的62%,形成双寡头竞争态势。欧洲在材料研发和系统仿真领域拥有部分专利,但整体数量较少,难以形成主导地位。
标准制定方面,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尚未出台熔盐堆安全标准,这为各国争夺标准主导权提供了窗口期。中国正联合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推动 "钍基熔盐堆安全评估框架" 的制定,力争在设计规范、安全评估、运行维护等关键标准上体现中国技术要求。欧盟则沿用第四代核电论坛(GIF)的现有框架,试图将自身技术偏好融入国际标准,导致标准制定进程存在分歧。
技术封锁与突破并存,欧美对高温镍基合金加工设备等关键技术实施出口限制,倒逼中国加速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目前,国内已在核心材料、关键设备等领域实现100%国产化,打破了外部技术封锁,为标准输出奠定了基础。
3.3国际合作:竞争中的有限协同
尽管全球竞争激烈,但在技术研发的特定领域,国际合作仍在有限推进,主要集中在学术交流、项目合作与技术输出三个层面。
学术交流方面,中国与挪威联合开展熔盐物性研究,重点攻克高温熔盐的热物理特性难题;与德国合作开发核废料处理技术,探索长寿命核废料的减量化路径,这些合作有助于共享基础研究数据,加速技术迭代。
项目合作方面,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能源需求大国已与中国接触,探讨共建钍基熔盐堆电站。这些国家多处于干旱地区,传统核电部署受限,而钍基熔盐堆的无水冷却特性与其能源需求高度匹配,合作前景广阔。此外,中国与巴基斯坦已签署技术合作协议,计划将10兆瓦模块化堆技术用于巴基斯坦沙漠地区发电项目,这是中国钍基熔盐堆技术首次实质性国际输出。
技术输出方面,依托"一带一路" 倡议,中国正推动钍基熔盐堆技术标准与装备的国际化。在 RCEP 框架下,中国熔盐堆关键设备出口已享受关税减免,2025 年相关设备出口东南亚同比增长 82%,显示出国际市场对中国技术的认可。未来,随着示范堆的成功运行,中国技术输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四、商业化路径:从实验堆到万亿市场的进阶
中国已制定清晰的"四步走" 商业化战略,目前正处于从实验堆向研究堆过渡的关键阶段,各阶段目标明确,节奏可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4.1发展阶段:清晰的进阶路线图
第一阶段为实验堆阶段(2023-2025年),核心目标是完成 2 兆瓦实验堆(TMSR-LF1)的建设与运行,实现钍铀转换全流程验证。2023 年 10 月,该实验堆首次实现临界反应;2024 年 6 月达到满功率运行;2025 年 11 月,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标志着该阶段核心目标已圆满达成,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为研究堆阶段(2025-2030年),重点任务是在甘肃武威启动 10 兆瓦小型模块化研究堆建设,优化高功率工况下的运行性能,解决模块化设计、设备小型化等关键难题。目前,该项目已启动前期筹备工作,预计 2026 年正式开工建设,2030 年前实现稳定运行,为示范堆建设提供技术参数支撑。
第三阶段为示范堆阶段(2030-2035年),目标是建成 60-100 兆瓦示范堆,配套发电、制氢、工业供热等多元功能,验证规模化运行的可行性与经济性。根据规划,该阶段将实现度电成本降至 0.2 元 / 度以下,形成可复制的商业化模式,为后续大规模推广积累经验。
第四阶段为商业堆阶段(2035年后),实现百兆瓦级商业堆的规模化应用。根据国家能源局规划,2040 年目标装机容量达 5000 万千瓦,占全国核电装机的 25%,届时钍基熔盐堆将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4.2经济性分析:成本优势的逐步释放
钍基熔盐堆的经济性随规模化推进逐步显现,与传统能源的成本差距持续缩小,其成本结构主要由建设成本、燃料成本、运维成本三部分构成。
建设成本方面,初期投资约1.8万元 / 千瓦,主要源于耐高温腐蚀材料与在线燃料处理系统的高额研发投入。随着模块化生产技术的成熟和产能扩大,建设成本有望降至 1.2 万元 / 千瓦以下,接近三代压水堆的成本水平。以上海建工承接的 10 兆瓦研究堆基建项目为例,当前投资回收期预计超 12 年,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但随着示范堆阶段的规模化建设,投资回收期有望缩短至 8 年以内。
燃料成本是钍基熔盐堆的核心优势所在。钍矿开采成本仅为铀矿的1/3,且通过稀土尾矿提取可进一步降低成本,目前燃料成本已低至 0.003 元 / 度,仅为传统压水堆的 1/10,不足煤电燃料成本的 1%。随着提纯技术的优化,未来燃料成本还有进一步下降空间。
运维成本方面,常压运行设计大幅减少了安全冗余设备的投入,使运维成本比传统压水堆低40%;同时,核废料量仅为铀堆的 1%,处理成本大幅降低,仅为传统铀堆的 1/100。综合测算,实验堆阶段度电成本约 0.1 元 / 度,示范堆阶段降至 0.08 元 / 度,规模化后可低至 0.05 元 / 度,显著低于煤电(0.3-0.4 元 / 度)与风电(西北地区 0.1 元 / 度)。
盈利模式方面,除传统发电收入外,钍基熔盐堆已探索出多元盈利路径。调峰收益方面,与风电、光伏形成互补,通过调峰电价获得额外收益,部分项目调峰收益占比已达23%;工业服务方面,向钢铁、化工企业提供高温蒸汽与工业热,收益较单纯发电提升 40%;绿氢溢价方面,高温熔盐直接用于电解制氢,成本较传统电解水制氢降低 50%,绿氢溢价空间显著;碳资产收益方面,零碳排放属性可获得碳配额交易收益,按当前碳价测算,每万千瓦时电可增收 120 元。
4.3政策支持:国家战略驱动的发展加速度
钍基熔盐堆已被纳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从顶层设计、资金支持到审批流程优化,形成了全方位的政策保障体系。
顶层设计方面,"十四五" 规划将其列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明确将钍基熔盐堆作为先进核能技术的核心发展方向。《能源技术创新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 年)》进一步明确加快研发应用,提出 "2030 年实现示范堆运行,2035 年实现商业化应用" 的目标,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资金支持方面,国家发改委设立50亿元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核心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建设。甘肃武威实验堆总投资达 220 亿元,地方政府提供了土地、税收等配套优惠政策。在税收激励方面,2025 年针对核电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 175%,有效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激发了创新活力。
审批流程方面,国家能源局建立了四代核电项目"一站式" 审批机制,简化了项目立项、环评、安评等流程,示范堆项目审批周期预计缩短至 18 个月,较传统核电缩短 50%,大幅加快了项目推进节奏。监管规范方面,2025 年新发布的《核安全技术导则》首次明确了熔盐堆设计标准,规范了设备抗震、辐射防护等指标,为设备认证与项目验收提供了依据。生态环境部还出台了钍矿开采放射性防护细则,要求尾矿利用率不低于 90%,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五、投资逻辑:产业链价值与风险提示
5.1投资框架:三大核心主线
钍基熔盐堆产业链的投资机会沿"技术壁垒→订单释放→规模放量" 的逻辑演进,可分为三大核心主线,每个主线均对应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具备长期成长潜力。
第一条主线是技术壁垒型环节,主要集中在上游材料与中游核心设备领域。这些环节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短期内难以替代,直接受益于技术突破与示范项目建设。在材料领域,高温镍基合金、专用核电钢、核级石墨等关键材料的研发企业将率先受益,随着示范堆建设启动,相关材料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在核心设备领域,反应堆主容器、核级主泵、换热装置等设备的生产企业具备技术先发优势,将在设备采购潮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条主线是订单确定型环节,主要包括工程建设与配套设备领域。随着10兆瓦研究堆、60 兆瓦示范堆陆续开工,工程建设企业将获得确定性的工程订单,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能为企业提供持续的收入支撑。配套设备企业则将受益于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替代,在控制棒驱动机构、余排换热装置等细分领域,具备技术储备的企业有望获得批量订单。
第三条主线是资源垄断型环节,即钍资源的勘探与提取领域。钍资源的稀缺性与垄断性决定了其长期价值,随着商业化推进,资源价值将逐步兑现。目前,国内核心钍资源已形成集中储备,具备钍提取技术的企业将在燃料供应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未来随着提取能力从百吨级提升至万吨级,其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此外,拥有大量稀土尾矿的企业具备潜在的钍资源回收能力,有望成为资源环节的重要补充力量。
5.2市场空间:从百亿到万亿的成长路径
钍基熔盐堆市场将随商业化进程持续扩张,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增长特征,从短期的设备需求到长期的全产业链爆发,市场空间广阔。
短期来看(2025-2030年),研究堆建设将成为市场主要驱动力,带动设备与材料需求快速增长。根据测算,该阶段市场规模约 500 亿元,年均增速达 45%,其中核心设备与材料占比超 60%。随着 10 兆瓦研究堆的开工建设,相关设备采购将集中释放,成为产业链短期增长的核心动力。
中期来看(2030-2035年),示范堆落地与模块化推广将推动市场规模突破 3000 亿元,应用场景从单一发电拓展至工业供热、制氢等领域。百兆瓦级示范堆的建设将带动工程建设、运维服务等环节的需求增长,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同时,国际合作项目的落地将打开海外市场空间,预计该阶段海外收入占比将提升至 20% 以上。
长期来看(2035年后),商业堆规模化应用与国际输出将推动全球市场规模达到 1.2 万亿元,中国企业有望占据 60% 以上的市场份额。若国内现有 56 台核电机组逐步替换为钍基熔盐堆,总投资额将超 4 万亿元,其中设备采购额 1.3 万亿元,材料采购额 6500 亿元,工程建设额 1.8 万亿元,运营服务市场 5200 亿元,形成万亿级的产业集群。
5.3风险提示:产业化路上的多重挑战
尽管钍基熔盐堆前景广阔,但在产业化进程中仍面临多重风险,需警惕技术、供应链、政策等层面的不确定性。
技术风险方面,高温熔盐腐蚀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虽已有合金材料实现应用,但长期运行下的材料损耗速率仍缺乏足够数据支撑,极端工况下的设备寿命验证需持续3-5年。钍铀转换工艺的规模化应用同样受限,当前高纯度钍提取率虽已提升,但距离商用所需的高纯度仍有差距,且量产时的成本控制存在不确定性。此外,百兆瓦级堆的热传输系统尚未经过完整验证,技术成熟度仍需时间考验。
供应链风险方面,核心设备与材料供应链存在单点依赖隐患。部分关键材料目前产能仅能满足少量实验堆需求,若示范堆集中上马,可能出现供应缺口。钍资源供应同样存在瓶颈,当前年提取能力仅为百吨级,无法支撑大规模商用需求,未来需加快提取产能建设。核心原材料价格波动也可能影响产业链稳定性,如氟盐锂- 7同位素价格 2024 年曾暴涨 300%,对成本控制构成压力。
政策风险方面,行业标准体系尚未完善,目前已发布的核安全技术导则仅初步明确设计规范,缺乏运行维护、废料处理等全流程标准,可能导致设备认证周期延长,影响项目推进节奏。国际层面,各国标准差异显著,企业出口设备需额外投入成本进行适配,且审批周期较国内延长60%,增加了技术输出的难度。
公众接受度风险方面,公众对核技术的固有担忧可能引发项目选址阻力,尽管钍基熔盐堆具备本征安全性,但仍需加强科普与透明化沟通,提升公众认知度与接受度。
替代风险方面,可控核聚变、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可能对钍基熔盐堆形成替代压力。若这些技术实现商业化突破且成本具备竞争力,将对钍基熔盐堆的市场空间构成挤压。
六、结论:能源革命的中国机遇
钍基熔盐堆的技术突破不仅是中国核电从"跟跑" 到 "领跑" 的标志性事件,更是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其本征安全特性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核电的安全焦虑,丰富的钍资源储备摆脱了对铀进口的依赖,多元应用场景拓展了核能的价值边界,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产业角度看,中国已构建全球最完整的钍基熔盐堆产业链,形成"资源 - 材料 - 设备 - 应用" 的全链条优势。上游资源储备充足且提取成本优势明显,中游核心设备与材料实现 100% 国产化,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随着商业化进程的推进,产业链的规模效应将逐步显现,成本优势进一步强化,头部企业将在技术迭代与市场竞争中持续受益。
从战略意义看,钍基熔盐堆不仅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更是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标准制定、实现技术输出的 "利器"。依托技术领先优势,中国正推动钍基熔盐堆技术与标准的国际化,未来有望主导全球第四代核能市场,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在 "双碳" 目标下,钍基熔盐堆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协同发展,将加速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为实现碳中和提供重要支撑。
尽管商业化仍需跨越技术验证、成本控制、标准完善等多重障碍,但清晰的发展路径与强大的政策支持已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预计2035年百兆瓦级示范堆的落地将成为行业爆发的临界点,带动万亿级市场崛起,为投资者提供长期结构性机遇。从更长远视角看,钍基熔盐堆的广泛应用有望开启 "钍能源时代",为人类社会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关键力量。
内容由InfiAI投研智能体整理网络信息生成请仔细甄别
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