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心智不成熟,一遇到事情很容易就情绪化,如果看到对方做的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会很容易情绪化,由此误会,仇恨等情绪蔓延到我们的生活中,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长大后,大人告诉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可以了解到一个人所处的处境,感同身受,就不会那么意气用事,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对此我深信不疑。但尝试了很长一段时间发现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有时候真的没办法代入到对方的角色去看待事情,该犯的浑还是照犯,这是怎么回事呢?
也许,要做到换位思考你必须做到知道对方的价值观,行为习惯还有当时的情形下的情绪,这些都是在对方大脑中影响他做出决策和行动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你可能根本没办法深入地了解,这就是为什么说人心难辨,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
如同两个人就某个观点产生了分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个人看待自己的观点都是天衣无缝完全正确的,这时候想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两人内心所深信的东西都不相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知识储量不一样啊,由于所拥有的知识,了解到的都只是关于事物的客观事实一部分,两者的水平不相当,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不同,争论难免,而情绪化是人类的天性,更是难以考虑对方的感受,这也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放弃争论,以理服己而不是以理服人。
很多对方考虑事情的因素都隐藏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这些旁观者又如何能够了解到深处。或者说当事人是说不出具体的原因,由于周遭的环境因素,从小所培养起的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些都是构成如今的他们完成一件事情的决定因素,所以,有些时候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你可能考虑对方的角度思考后发现,这和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认知有很大的冲突,完全无法理解对方的做法。
屁股决定脑袋,位置决定想法。地位相处太多,知识储量相差太多,交流都是问题,换位思考很困难。举个栗子,年轻人总是抱怨父母对自己的束缚,父母则觉得我们是为了你好。两代人隔了这么几十年,代沟肯定有,加上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上一辈的人的思想都停留在他们那个时代的层面,对于这个时代,他们看不懂,传统的观念和年轻一代的思维激烈碰撞,矛盾不解冲突不断。父母也懂得要换位思考,但就是做不到,源于他们是真的不懂这个时代。
上面其实说了是有些时候换位思考才是伪命题,而有些时候则不是。对于整个社会长期发展下来所构成的行为准则,大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换位思考则是必要的。老祖宗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说你自己不想要做的事情想让别人做,这时如果换位思考就可以感同身受知道对方也不想做,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对方为什么不理解自己的辛苦而不能帮自己这么一点忙。其实,在现代社会,互联网发达,有些人已经意识到不要无偿的要求朋友做事情,这可能会消耗你的友情值,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的力量去有偿的寻求帮助。
并非否定换位思考的积极一面,只是想让我们认识到换位思考在某些情况下是不适用的,意识到这个可能会坦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