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est loneliness to bear is the lack of true friendship.
——Francis Bacon
相比家庭关系,我们可以从朋友关系中获得更多快乐。因为很少会有朋友热衷于通过不厌其烦的说教来试图改变我们的自我,我们和朋友相处时也不会天天计较诸如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等烦心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相反,和朋友在一起时,我们往往只需要单纯关注那些让我们开心、愉快的事情就可以了。
和朋友相处的模式有很多很多。小时候家庭关系疏离的人很容易缺乏安全感,特别容易依赖外部团体或个人,甚至有时为了得到某个团体或个人的认可愿意做任何事情。他们有的人会热衷于不断加入特定团体或个人的牌局、K局、酒局等活动,借助互相之间的调侃、八卦、吹牛来获取被人关注的安全感。这逐渐成为他们与孤独之间唯一的屏障。
这种互动模式确实能带来一时的欢愉和安全感。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快乐和安全感终不能长久。这非常像是在模拟友谊,而不是真正的友谊本身,因为你的心灵并没有随之成长,依赖性没有丝毫减弱。喧闹过后,留下的还是孤独和不再回头的时光。
相反,如果一个年轻人从小就被家庭很好的接纳和照顾,那么他往往对外界的依赖性会低很多,这种人更能把控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这门复杂的学问,甚至把与人相处转变为一种“心流”活动,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促进自己心灵的成长。
最理想的状态下,我们能从友谊中收获共同的目标,及时的相互反馈和不断发掘的新鲜挑战感。在应对挑战中,我们彼此更加了解,即能认识到对方身上独特的地方,也更能认识到自己身上与众不同之处。相比在工作中需要扮演的成熟专业人士角色,在家庭中需要扮演的优秀家庭成员角色,和最亲密的朋友相处,往往可以做回真实的自己。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现代生活的高流动性,工作的专业化和狭隘化,家庭生活的压力和付出,都让我们非常难以维持一段漫长的友谊。也难怪很多人,成年以后会愈发觉得孤独,总是怀念读书时单纯而美好的友谊。但终究物是人非,即便今天再碰面,我们和当年朋友身上的共同点也已经越发的少了。
人到中年,友谊已很少出于偶然,往往和工作和家庭一样,需要努力培养。不过,现代婚姻观也不再提倡找一个为家庭服务的配偶了,而是倡找一个朋友式的伴侣,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心灵伴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