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船长梁晓玲关于依恋关系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我们企图用最简单的方式向你解释“依恋模型”这件事它可以让你最快的在亲密关系中能更好的找到自己认识自己。
“依恋”一词是1969年由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提出来的。通俗理解,“依恋”就是指孩子跟妈妈之间建立的一种非常亲密的情感的关系。母亲是孩子生命里第一位重要人,在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0-3岁),母亲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这个阶段内,孩子跟妈妈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建立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和别人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拥有怎样的社会生活。
心理学家对依恋做了不同种类型的划分。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内部工作认知模式,并会深刻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模式。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成年人的行为可以从他儿时中找到痕迹。根据一个人的焦虑程度和回避程度的强弱,我们可以将依恋型人格分为4种:安全型、回避型、痴迷型、恐惧型。
我们可以大致根据这个分类,即判断自己孩子的类型、也判断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类型、以及亲密关系对象的类型。也许此时此刻,你的人生有很多亲密关系的问题需要解决,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我们搞清楚来时的路。
第一篇,我们先讲解所有类型里,在亲密关系中相处起来最舒服,自己也最舒服的类型:安全型。
对于安全型人格(Secure),人群有大概50%-60%属于这种。安全型人格的人在婴儿发展时期,可谓是饿了就有奶喝,哭了就有人照顾,婴儿对外界作出的一系列反应,父母都会给予回应,在父母离开的时候,会伤心,但是会相信父母是不会抛弃他们的,是会回来的。这类依恋性格的婴儿在长大后,他们在对待恋情时,不会疑神疑鬼,他们对另一半有信任感,他们会在一段关系中感到安全感,他们不担心也不怕另一半会抛弃他们。对于恋人之间做出的亲密动作如拥抱、亲吻等等,他们不会抗拒。
安全型人格是4种人格中最适合做恋人关系的,是最理想的状态。小时候的特征妈妈在场时,能自如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靠妈妈,更多的是用眼睛看妈妈、对妈妈微笑或说些什么;对陌生环境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妈妈离开时,宝宝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一定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妈妈回来。妈妈回来时,宝宝会立即寻找与妈妈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而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家庭关系的特征小时候,父母对宝宝的需要敏感,及时响应,积极响应,态度积极;与宝宝经常有互动,与宝宝一起做相同的事,一起笑、一起做动作。为宝宝的活动提供情绪支持,并经常激励宝宝。亲密关系中的特征在一起时非常快乐,情绪稳定,能够很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对拥抱亲吻等亲密行为不抵触,很享受。分开时,也能很好的独处,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不会觉得独处就有被抛弃感。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安全型的特点,我们把安全型放在三种亲密关系场景中去举例:谈恋爱时的状态如果对象不回自己的消息,不会患得患失,疑神疑鬼,不会迅速联想到对方不爱自己。而是会比较理性客观的认为对方有可能在忙。即便真的碰到了伤害性的亲密关系,也能迅速从中脱身,拿得起放得下,不会因为对方的问题,而自我攻击。也明白,分手不是因为自己不好,而是两个人不再适合这种关系了。
亲子关系时的状态拿孩子打碎了花瓶、或者犯了什么其他错误来举例。安全型的父母,会非常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能够很快与孩子共情。也能在犯错的事件中,给孩子情感支持。也能引导孩子承担错误,并且教育孩子下次不要再犯。最后,还能很好地帮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这样的父母,也更容易培养出同样安全型的孩子。在夫妻关系中的状态安全型的夫妻关系,跟对方是理解的、共情的、支持的、鼓励的,而不是指责的,要求的、控制的。所以当对方想要做什么时,
安全型的对象大多都会给予对方很大支撑感。-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