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套牢的思維
新一年,頭馬演講俱樂部又迎來春季國際比賽的選拔。在所有機制的設置裡,我更喜歡即興演講環節,規則:現場規定主題,現場組織結構和內容,即興完成一個2分鐘左右的演講。想像中,它真的很容易。演講時間段,即興題目一般都來自日常,任何人都可以滔滔不絕的說個幾分鐘吧,然而這次的選拔,事後,讓我發現,原來自己被禁錮了許久,毫無知覺。
題目是“科技的影響”
平常又無聊,老生常談的題目吧。給我一個小時,我能寫出洋洋灑灑幾千字。可是當面臨即興表達時,很遺憾,所有參賽的選手,包括我自己在內,表達的主題祇有一個:手機。內容,主題,結構上基本毫無新意,甚至會讓聽眾認為科技=手機。
事後,我反復再想,到底是什麼禁錮了我的思維,如果還有藉口,無非是沒有時間準備,可是思維的運作哪有時間概念,他是一種能力,應該隨時隨地的迸發,就像本能一樣,不是嗎?
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一 對概念的狹窄理解
我常常想當然的去理解一個概念,只取當下之意。比如科技,本能的定義:手機 互聯網 等等。可是仔細想想,退到幾百年前,電燈不也是是科技的發展嗎?每一個時代都有科技的產生。
也就是説在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上,思維被禁錮在當下,被封閉在眼力所及的範圍之內了。
二 現象的抽象提取
我常常把一個現象或者一個感覺當做“概念”去使用。比如,在比賽中,用手機對生活的影響去替換“科技”,而這衹是一個現象或者例子而已。而科技的概念並不是如此,如果去查百科,科技實際上是指:
社会上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技”。实际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
它包含兩個學科:科學和技術。解決理論和實際技術,任何符合這兩個範疇的都應該是科技,那麼火藥,造紙術,電燈,波,光的發現和運用都是可以論述的例子,為什麼衹能想到手機呢?
三 節點的鏈接和知識的遷移
如果各個領域的知識是頭腦中的節點的話,那麼節點越多,知識所結的網就會越广越寬,效率和速度就會越快。
“底層邏輯”“元認知”的理念也是這個意思。
比如 一個人的詩詞儲備越多,就越有能力從一首詩的字句之間跳轉到另一首詩。也可以把詩詞中的音律知識遷移到音樂的創造之中。
如何解決?
作為一個知識儲備和節點不夠豐富的小白而言,我想到的可以努力方向是
一 榜樣的力量
多去思考“榜樣”的思考模式
比賽完之後,我試著去想一位熟悉的人會如何回答,大概他會描繪宇宙之美,描繪機械之美,描繪詩詞之美,而這些就是電子,工業,能源等等科学和技術帶來的福祉。
二 對於生活中現象的抽象提取
不多說,這是歸納總結的練習。至少在看完一篇文章之後,需要輸出或者提煉中心論點。並且歸屬到一個領域或範疇中去。
三 想像力
想像力代表从不同維度去描述或表達的能力。
一個現象,可以从多少个角度去描述考驗著我的思維能力。
以手機為例:
在通信的維度:效率 及時
在交流的維度:文字美感的消失
在設計的維度:交互界面,觸感,功能
在生活的維度:錢包的退場,低頭族,只存在線上的愛情
……
等等
每每一個方面都是思考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