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歌德
晚上抽空整理微信里收藏的有用资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自己收藏了这么多干货文章,可是真正阅读过的只有几条而已,而且都是粗略地看了个大概。这时心里一个声音冒出来:删了吧,你又不看,白占内存。另一个声音反驳:谁说我不看,我留着以后看,这些用了我好些碎片时间收集来的,有空我就整理。
而其实私心里,我不过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既舍不得删掉日积月累收集起来的有用资料,然而真要等到我认真去整理、学习,又似乎遥遥无期。
自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得出一些小结论与解决方法,这些原因与方法只使用于我自己,一家之言,不适用于所有人哈。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看是否适合自己,如有雷同,说明你和我得了同一种病——拖延症。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
针对学习上的拖延症可能有如下原因: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以我自己为例,大部分手机里收藏起来的干货文章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坐公交车、等电梯、餐厅里等待上菜的空档,这些时间相对于零散,对于真正需要倾注精力去学习或研究知识来说,确实不是最适合的时间。这时候我的想法是:“这篇文章或这个工具对我很有空,现在时间来不及,等有空有时间有精力了再来慢慢研究。”而这个“等有时间”往往就是遥遥无期的没时间结束,因此收藏的干货从10篇累计到100篇,等到我再鼓起勇气去整理归纳时,面对100篇需要用心研读的干货,又会因为任务巨大、耗时颇多而放弃。在等待最好的环境、状态,貌似是很多人的通病,永远觉得有时间,而时间就在毫无意义中损耗殆尽。
2.遇难则退,永远期待明天
这些知识点理解起来太艰涩,这篇文章太深奥,这个题目太难,等明天再来研究吧。最投机取巧的方法,就是把刻苦留在明天,先享受今天的乐。
3.不是当下急需的必备知识,可以拖延
这些知识我现在学会了也用不上,先保存下来,等哪天需要了就能很轻松找到了,到时候再回头慢慢研究也不迟嘛。拖延症心理就是抓住人心底里的侥幸心理与底线,就像知道论文20天就要交,而私心里认为自己5天就能搞定,所以就会从第15天才开始努力,给自己的底线越低,越容易患上拖延症。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
如何正确处理碎片化时间收集来的知识,我个人认为是当下就要做笔记。碎片化时间无论如何专注,每次能够提取到的知识也是零碎的,不能通过系统地梳理与汲取,那么碎片化时间学习来的知识也只能是“碎片化”知识,而记笔记则能很好地处理这一问题。(不要等明天,今日收藏的干货,今日就要总结。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习惯,比如我坚持每晚读一个小时书,如今就养成了固定习惯,不觉得难了。)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我为什么要记笔记?
1.从他人的观点或知识中提炼出自己的见解。
不知道会不会有喜欢读书的朋友和我一样,看一本书时津津有味,而读完一本书后,想要总结提炼出书本内的观点内核,就会磕磕绊绊,囫囵吞枣一般,明明用了心,投入与产出却不对等。揪其原因,可能在于没有一路随着作者的思路前行,并总结自己的想法。看完一篇干货文章后,建议用工具梳理出逻辑或见解。(例如:“印象笔记”比较适合抄录经典语句或写自己的读后感,“思维导图”比较适合整合逻辑性的干货,层层递推,有比文字更直观的视觉图。)
另外,对于写作者,强烈建议准备一个随身便利贴或小本子,可以随机记录下自己的灵光乍现,因为本人就经常在公交车上想到一个好主题或好句子,准备回家就记录下来,而回家后,你懂得,大脑都空了。
2.方便复习知识点与做素材库重复利用。
有时候我们认认真真看完了一篇干货,也牢记于心,但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月后,三个月后,可能这些知识就被你遗忘了,这就体现出记笔记的重要性。
有时候我们明明记得一篇干货里有一些知识很好用,可以立即拿出来使用,难道再去手机里翻阅那100多篇干货找出来么?笔记的重复利用率与素材库模式,绝对会让你在日积月累中创建自己的知识宝典。
就像我老师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方法没有借口多,借口永远有N+1,而方法从来只有1,解决问题,也是要从一而终的。”可能时间日久,俗世牵绊,我慢慢开始懈怠了对待人生的方法论吧,希望从今天开始,认真对待生活,端正学习态度。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与君共勉。
(至今依旧与拖延症搏斗,如果有比较好的方法,一定告诉我!去整理我那100条干货了,如果觉得有用就给我点个赞哈,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