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二十岁的时候,我终于踏进了星巴克的大门。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高三的时候,班主任曾经布置过一篇作文,题目叫做故宫里的星巴克。大意就是讨论了那年故宫中莫名奇妙的开了家星巴克,结果就引得全国议论声阵阵。或许是因为在如此具有中国特色中华文明的地方开了家星巴克,或多或少的刺激了中华儿女内心的骄傲吧。所以班主任拿这个话题来让我们写作倒也合乎基本的逻辑。
我大概能想象出,那年额头上冒着青春痘一脸稚嫩的我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在方格子里写着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资本主义思想侵入我们传统思想的愤怒。可是嘲讽的是,在那个地方,那个年纪,生活在西北偏远的小城镇的我们,连星巴克都没有见过。那个时候,最流行的饮料就是掺了过多奶精甜的发苦的避风塘奶茶,还有装在铝罐里或者是以粉末的状态封在包装袋里的雀巢速溶咖啡。我们中的许多人甚至连咖啡豆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所有的一切仅仅是通过我们的老师——那个喜烟嗜酒的老师口中得知。
我想说的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并没有错,让孩子们关注这样的事件也没有错,可是在不明事实,没有亲身体会,没有亲身经历的前提下就随意落笔,妄下结论,则是和我们教育的原则——实事求是,是不相符的。过多的把事物符号化,性质化,反而有悖于我们探求事物本质的想法。更何况,在那个时候,我们的三观并没有完全建立,受成年人影响或者为了某种目的而曲解事物本质,或是强加符号于事物上,是会影响我们将来对事物判断的准确性的。
就现在来说,当我坐到这里,感受周围的环境,氛围,以及企业的特性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它象征了什么,或者说喝了杯咖啡就代表了什么。我相信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因为崇拜资本主义而进来喝杯咖啡。或许是因为走累了,进来歇个脚,或者是需要咖啡提提神,抑或是纯粹的想要喝杯咖啡而推门进入。
所以说,下结论之前亲自体验一下应该有助于得出正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