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共读】磨课群共读共进
【打卡始于】2023年12月03日
【日精进打卡第89天】2024年5月15日
这周是新教师年度汇报课,所以这两天一直在听课、磨课,感悟很大!回想起四年前,我当时汇报课讲的是《热力环流复习课》,无论高度上还是专业素养上,跟现在差别都很大。
四位老师对应主要讲课课题有焚风,季风,逆温,热力环流,对应课型为一轮复习课。
首先,焚风这一节课,磨课前后差别真的很大,主要转变在以下几点:
1、重难点更加清晰,主线更加明确。这节课重点就是焚风性质、形成条件,难点是焚风的影响,那这节课所有的设计就是围绕焚风重难点展开,讲清楚这一件事就可以了。
2、关注高考。将23年山东卷焚风题(焚风性质),22年山东卷中美洲题进行改编(焚风形成条件),对接练习19年全国卷横断山干热河谷高考题,建思维链,简直太完美了。前面理解了性质和形成条件,学生在做19年这组题就没有什么难度。
3、注意方法和技巧总结。一节课下来,讲了那么多,学生记住了多少。焚风这节课讲完后,学生记住了焚风的性质(干、热),焚风的形成条件(山,风,坡),简单几个字就概括了本节课内容,将碎片化得知识用一条线“拎起来”,再通过对点练习,加深学生对每个字的理解,我相信这样的一节课对学生来说才不是有负担的一节课,不然高中那么多的知识,怎么可能背过,指着课下根本不可能。
4、眼中有学生。从最开始的一言堂,到后来学生讲,发现问题,纠正改错,尊重课堂的真实生成性。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参与进来,活动形式多样性,尽量减轻学生听课压力。
5、基本功,包括教态、语言、举止、思维。上课是否有激情。
6、注重落实,课堂留白。
“季风”这节课,核心就是季风的成因、季风的性质,所以整节课就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检测学生会不会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画出风向—分析陆地高压原因—与三圈环流的关系(切断低压),然后总结,7月份的同样从这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重点点出。最后配高考题。
“逆温”这节课,核心就是逆温表现为上暖下冷,那么这节课全程都在围绕上暖下冷这个标准判定识别逆温层,四种逆温:辐射逆温,地形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辐射逆温和地形逆温重点讲解,辐射逆温给图学生标出时间,地形逆温给出图,学生读图分析应用,最后用小海坨山高考题印证。
“热力环流”还没听。
总结:
自己欠缺的就是如何进行问题设置;
方法提炼,做减法;
上课有时候重难点不突出,主线不明确;
上课站姿、语言精炼程度,语速,需要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