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我还希望这样思考问题:作为决定战略目标的人,会站在更高的层次去看问题,要看行业的变化,要管理好预期,要做好结构化...”
01
—
前段时间,我的”老板“找我谈话,他的意思是打算让我管理更多的领域,承担更大的职责。
能听到别人对我的肯定,我自然比较高兴,这说明我不断提升认知与改进思维方式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更让我欣喜的是,当我了解到自己将有机会去探索以前从未接触的领域时,我内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好奇感。
而且,这种好奇感,迅速取代了原先的被认同感。
这恰恰说明了,我可能已经不会过分看重他人对我的评价,而更希望自己能在探索新的未知领域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就好像我要去“玩“一种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自然,我就会”享受“到一种更高级、更深邃的快乐。
02
—
我想,这也许就是成长型思维在起作用了。
因为,拥有成长型思维方式的人,
首先能保持一种开放心态,并且自我驱动,愿意随时打破自己固有的能力圈,不断填补和延伸自己的认知结构。
别人要我做--“我是按指示做的”,“不是我的问题”,“都是他们的错”...
我自己要做--“我既然接了这个任务,我就要负起这个责任。一切要拿成果说话!”...
这两者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天壤之别!
其次,在工作中,能接受自己暂时的不完美,努力学习,不断精进,相信能力是可以提升的。
接下来我要承担更大的职责,这个任务一定有难度,并且占用我额外的时间。
如果换作以前的我,心里多多少少会有抗拒:我可不想花费这么多心思,吃力还不讨好。
但现在我会想:先把力所能及的做好,确实有困难,超出自己能力的,要么多花时间研究,要么请求别人帮助,总会有应对的办法。
而且解决这样的难题,对自己来说就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03
—
当然,光有成长型思维肯定是不够的,一定要拿出成果,用结果说话。
如果我一味地跟别人说: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那么言下之意就是:我的态度非常好,但就是没成果。
或者是:我该做的都做了,你看,我做事还是很用心的。
但我的老板,需要我交付的是最终成果,而不是努力的态度。
不以成果为导向,不以结果来说话,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信任,从而失去价值。
所以,我也一定要明白这样一个做事原则:
在成果没出来之前,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成果服务的!
衡量一个产品做得好不好的标准,不是我在这个产品上投入了多少时间,经历了多少困难,付出了多少努力,做了哪些牺牲,
而是我能提供的产品质量如何,用户增长如何,成本控制得怎么样,以及最终创造了多少利润。
而如果作为一名管理者,总是在画大饼,却永远兑现不了价值承诺,那么,别人肯定也是无法接受的。
04
—
最后,总结一下:
刚踏入职场时,我习惯用执行者的角度去思考:没那么多“为什么”,用心做事就行,把我手头分配到的任务都做好。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学会了像产品经理一样去思考: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是同理心,是用户思维,我能为别人解决多大的问题,我就有多大的价值。
最近这几年,我试着用管理者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搭建架构、规划业务、协调资源,确保每个产出都能大于资源的投入。
未来我还希望这样思考问题:作为决定战略目标的人,会站在更高的层次去看问题,要看行业的变化,要管理好预期,要做好结构化...
如果真的能转换到这种思维模式,就一定能让我获得新的洞察,拥有更全面的视角,然后站在这个视角去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做到顺势而动,借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