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刷微信公众号时,看到了一篇名为《天津6岁神童事件:我终于明白,千万别在“垃圾堆”养孩子!》的推文,原本出于对神童和带引号的垃圾堆具体关系的好奇,同时也想了解题目中带引号的垃圾堆有何含义, 笔者点开链接,打算一解好奇之心,看完后,倒是对少儿在我国古代先贤的启蒙读物次序方面有了些许探究的兴趣。
关于读书的次序 ,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推荐从 《三字经》开始,也有人推荐从《论语》开始读、还有人建议先读《弟子规》、更有倡导先读《易经》的。对于名著典籍的热衷与推崇,不必笔者费言,放眼古今,都是一般模样。而随着近年来快餐文化的盛行,大多数如笔者这样的俗人,不免像一个励志明天减肥的胖纸一样,一面沉迷于网络头条和公众号推文等碎片化信息中,一面渴望真正看几本好书,奈何今天已过大半,还是从明天开始吧。就这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最终生生蹉跎了大半韶光。
而推文中这个来自天津的6岁小女孩说,自己已在父母的指导下,读过了《黄帝内经》、《易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著作。对此,笔者是感到十分敬佩与汗颜的,既敬佩于女孩的好学与毅力,以及父母在子女教育与生活上的付出,同时也对自己从小至今的惫懒怠惰感到汗颜。而这份历史名著清单,自也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
首先,对于《黄帝内经》,笔者能力有限,只能求助了好友H,好友H目前中医博士在读,曾一针缓解了笔者的重感冒,还顺便拯救了笔者当时那咳得快要报废的喉咙,相信对这部著作有比笔者更深的理解。经过大半个上午的科普,总结成一句:作为一部综合论述先秦时期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读者不仅需要一定的古文基础,对古代的解剖技术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不适合作为中医启蒙书籍来阅读。
当然,这个结论是针对我这个普通成年人而言的,是否对神童同样适用,就不得而知了。毕竟英雄自古出少年,同是先秦时期,已有孔子师项橐和秦国上卿甘罗,神童究竟有多强的悟性与能力,并非常人常理可以估量。而这个小姑娘是否神童,对此书了解几分,乃至神童的定义等均非本文要论述的议题。但由此前所诉,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下,仅对于一名普通的五六岁小孩子而言,《黄帝内经》是否是较为合适的理想中医启蒙书籍?
其次是《易经》,对此书,笔者当初还是跟老爸屁股后学的,可笔者老爹评价自己读此书的状态是“七窍通了六窍”。笔者看此书也有十多年了,薄薄的蓝色封皮小册子,上书“周易”两个大字,每年总要翻个几遍,可惜至今不敢说懂,连略通皮毛都不敢说。为了写这篇文章,笔者专门翻墙查了《易经》相关的维基百科,从中可知,目前普遍认为《易经》最初用于占卜,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等各方面。试想如此极简的著作却涵盖如此极广极深的内容,又是否适合孩子启蒙呢?
先前说了“五经”之首的《易经》,接下来自然要说“四书”。所谓"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与《孟子》。据称,它们分别出自儒家早期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与孟子,所以也被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四书”的成收年代大约应为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其作者为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此书直至晚晴,仍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是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之一。那说了这么多,此书又是否适合小孩子阅读呢?
其作者朱熹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即“四书”应当依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次序来读。于是,我们只需要看第一本《大学》,便可大致推测该部著作比较合适的阅读时期了。
通过百科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是对“小学”而言,也就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可以说,“大学”是大人之学。此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又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从天子到庶人应“皆以修身为本”,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统治者道德修养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由此可见,《大学》应为少儿正式接触儒学后的中高级读物。
一般而言,我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也叫“蒙学”,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一般私塾“开蒙”,必先学这三种。另外再学就是《弟子规》、《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文字蒙求》和《增广贤文》等初级读物。至于《笠翁对韵》,则为仿照《声律启蒙》而作,作者为明末清初的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此书同样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这类书籍如上文所言,即为“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也是大多数儿童最开始接触的经典。
总的来说,在元明清三朝,大多儿童最开始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其后为《弟子规》、《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等初级读物。待到少年时正式入学,开始学《四书五经》及其注疏等。若想从医,则需先从启蒙的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和《汤头歌诀》学起,其后才为《黄帝内经》等专著。而到此时,曾经懵懵懂懂的稚童也已大多成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