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代表年级组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经过一番思考,最终决定讲《黄鹤楼送别》这一课,备课,写教案,做课件,试讲,再试讲,历经整整一周,今天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
《黄鹤楼送别》这一课是文包诗的形式,很多小语界的大师,名师都做过示范课,怎么讲才能不步前人后尘?讲出新意呢?这是我首先思考的问题。为了避免和别人在教学设计上的雷同,从不去搜索相同的教学案例。日思夜想,导入环节就颇费一番周折,前前后后有三个导入环节的设计,第一次导入不满意,推翻,重新思索,再推翻,经过我反复研读课文,终于有所顿悟,文包诗,诗是重点,文只是诗的依托,直接从本文的重点,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为导入新授课的切入点,第三次的导入设计还让自己比较满意。
确定了导入环节,接下来的课堂流程就简单的多了,教学设计一气呵成。第一环节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古诗意思。第二环节品词析句,感悟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创设情境进行有感情,有层次的朗读指导。第三环节把诗和文对照阅读,发现文包诗写法的特点。一位语文专家曾说过一句话:“语文课要让大量的课内阅读在课堂发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绝句,全诗28个字,课文也不过400字,如果课堂仅仅只理解课文,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课堂就会显得有些单薄。怎样让课堂丰富起来?通过一首诗的学习,了解一类诗的情感表达呢?在课堂应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热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我在课前就布置预习作业,搜集背诵两首送别诗。并出示了三首比较著名的送别诗,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让学生发现这三首诗情感表达的共同点。最后拓展了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通过讲述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运用所学方法,联系所讲故事,进行《赠汪伦》的模仿写作。
板书设计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光板书设计就有四稿,第一次板书设计太过简洁,没有突出中心内容。第二次虽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稍显凌乱,第三次板书设计克服上述缺点,则缺少新意。突然之间,豁然开朗,孟浩然是乘着白帆离去,为什么不把板书设计成帆船的简笔画形状呢?才最终确定了本课的板书设计。
在这节课的两次试讲中,我发现了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存在着许多不足,同年级的同事也给我提出了许多参考建议,我自以为巧妙的设计,存在着许多缺点,无法突出重点,看似面面俱到去无法突破难点 ,才明了原来的自己,如坐井观天的青蛙一般,总是陷入狭小的固有思维自我陶醉,洋洋得意。所幸现在明了还不算太晚,改正缺点也不算太迟。要想突破自我,必须凤凰涅槃,推翻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只保留其中的精华部分,然后重新设计教学流程,音乐的插入,更能把依依惜别的离别情绪推向高潮。
40分钟的课结束了,回顾整个过程,有苦有甜,有悲有喜,有收获有遗憾,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也突破了自我。
成长仿佛只是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