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小桔灯》,第一次把人性和人道透出一定的光芒。作品里的女教师,因为班上一个平时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表现都非常好的学生,要请假一天照顾自己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由于平时这个学生家住得比较远,并不知道这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所以放学以后对这个学生进行家访,出于对病人的关怀,路上买了一些桔子。作品中,写出了这个学生的家住得偏远而且贫穷,当看到学生的母亲因病无法劳作时,承诺让学生在家照顾母亲一直到痊愈,至于落下的功课,会一一给学生补上。临走时,学生小心翼翼的掏出桔子瓣,用桔皮给老师做了一盏小桔灯。这小桔灯或许照的路并不远,但却感动了主人公。通过老师的家访和学生的回礼,折射出当时的教育体制中,教师的责任心,同时,学生虽然一贫如洗但不忘给老师用自己的小智慧做个礼物,这是因为懂得感恩,同时也很有发明创造的能力。这就是最初的人道。
另一篇作品,是朱自清的《背影》,我们看这作品时,大多是看到了主人公看到父亲背影的心酸,岂不知,作者还通过三个细节,如父亲交代“我”晚上要把皮袄盖在身上,晚上太凉;其次是父亲拜托邻床的乘客,如果“我”皮袄掉了,麻烦帮我盖上,并说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内心的感激;第三,给“我”的信中,告诉“我”自己还好,只是一只手有些不利索,拿筷子的时候不方便,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或者离开这个世界,没有什么遗憾,唯一想念的就是润儿(“我”的儿子),“不知道润儿有没有长高一些,学习好不好,有没有好好吃饭”等等,从而表达出父亲在整个家庭中的重要性,那时候的一些艺术表演中,很多作品都是儿女申诉父亲“父权”的压迫,其实父亲在整个家庭里,是承担着巨大的责任的。这就是人性之本。
谁说古代没有散文?抑或无人性?细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典型的家庭生活试散文,那时候的大户人家小儿是交给奶妈带的,母亲和奶奶都不需要像现在可以随意接近,于是隔墙问‘“儿寒乎?欲食乎?”,看似平常,却把天伦之乐的渴望表达得一览无遗。
三毛曾经记录过一段时光,她说她又搬了一次家,大家都知道,她和她的爱人荷西,曾经游离四方,有一次,到了一个国家,这里的人们告诉她,这里三百年前来过中国人,有十五个人,他们开着船来的,但都死了。三毛激动的跟荷西炫耀,谁说这里没有中国人,你看,我来了,而且三百年前就有人来过,为了去祭拜这些不确定到底是不是中国人的人,三毛特意去挑了一束鲜花,经过种种努力,终于找到了这些人的墓,墓碑上写的很清楚,来的的确是中国人,有多少老年人多少中年人多少女子多少孩子,清清楚楚,追溯历史,三百年前不就是差不多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么?这里的人们能够接纳分不清是入侵者还是游客,依然把这一船的受难者一一安葬并立碑纪念,足以证明这里的人文中有非常好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说,现在的作品远的不说,就拿我们天天见面的作家里,有几个能在作品中直击人心?三毛并不确定当地人告诉她的故事是否真假,或者是不是中国人,哪怕是中国人,当时的台湾和大陆的紧张局势,三毛似乎根本没有义务去买鲜花祭奠,可出于人道,人性的力量,她还是毫不犹豫的去探访,这些平实的记录中,又是人道主义的光芒在闪现。
我们都急于想带给这个社会点什么,或者留下点什么。所以我们不遗余力的写作,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为了表达点什么,而是为了想达到某种高度,所以,我们的作品如纸扎成的花束,好看,但没有生命,回头望望,前辈们的作品中的人性,却在那里褶褶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