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精力管理:巧用分工,牢牢掌握关系中的主动权

一:  “分工”背后的心理学知识:  课题分离。

在关心中一起纠葛的起源是,课题的混淆。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课题分离”将是我们为解决问题迈出的第一步,它可以给我们关系改变的契机。

二:  什么是“课题分离”,如何界定。

课题分离是一种思维的转变。“谁痛苦,谁负责”。

负责:  思考、分析、决策、执行。

思维模式两个误区:

一是,我痛苦,他负责。

二是,他痛苦,我负责。

两种转换类型:

A:  从“我痛苦,他负责”,转换为“我痛苦,我负责”。

B:  从“他痛苦,我负责”,转换为“他痛苦,他负责”。

三:  解读“我痛苦,他要来负责”

“我痛苦,他负责”,这种思维模式,在对方身上找原因,认为我痛苦是对方造成的,只有地方做出改变才能清除我的痛苦,这会让我在关心中变的被动。

当我们把自己的“课题”抛给别人的时候,其实在处理关系问题时,是非常消极、被动、不作为的。

“课题混淆”的思维模式转化为“课题分离”的思维模式,会有什么不同呢?

1.  把“我生气,是因为老公不靠谱”转化为“我生气是我没找到办法驾驭老公”。

2.  把“真倒霉,遇到这样的员工”转化为“真倒霉,我最不擅长管理这样的员工”。

3.  “我以为孩子没有成功的人生感到很失望”转化为“我对自己没有成为一个成功的父母感到失望”。

转变思维,正面面对问题,思考怎么解决并行动。

“课题分离”与“凡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差别。

真正的差异在于,认知的改变。脑袋里要立即反应出这是谁的课题,谁要对次负责。身体才会积极参与行动,而不是只喊口号。

“课题分离”并非“凡事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我只负责我该负责的部分,别人的痛苦交给别人负责。

四:  解读“他的痛苦,我要负责”

第二种课题混淆是“他痛苦,我负责”。

别人做事情出了问题,是我的原因。这种“自责”当中隐藏着“自大”,高估了自己在这些事件中的分量,低估了别人解决个人课题的能力。

认为别人的痛苦是“我造成的”,“我”要来负责,这会让我们背负很多不必要的重担,生活的很笨重,反而更不利于解决问题。

转换思维模式,利用“课题分离”思考:

1.  把“我耽误了他的前途”转换为“他选择了他自己的选择”。

2.  把“我不结婚,我妈妈很伤心”转换为“因为妈妈没有解放自己的思想,我妈妈对我不结婚的事很伤心”。

3.  把“我给了错误的建议”转换为“他认同了我的建议,导致他失败了”。

“他痛苦,他负责”,不管关系多亲密,支持但不加干涉,没必要把别人的“课题”背在自己身上。

给建议,选择由他负责;给帮助,不替他执行。

五:  课题分离公式

谁痛苦,谁负责;

把“我痛苦,他负责”转化为“我痛苦,我负责”,会让我们自身变得更主动,直面自己的课题,这样才能在僵局中找到出口。

而将“他痛苦,我负责”转化为“他痛苦,他负责”则会让我们卸下不属于自己的包袱,轻装上阵。这是课题分离的最大好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