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寻余映潮课堂教学之美
——听余映潮老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与《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凤台县第四中学 徐玉苗
教学环境:此两节课是余映潮老师在2014年10月24日“第六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借班执教的课。
教例简述:
《赫耳墨斯与雕像者》教学过程:
一、读懂
1、直接导入课题,强调:寓言,伊索寓言,以神为中心的伊索寓言。多媒体展示文字背景,并指导学生做笔记:假托、讽刺性、哲理性,并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宙斯、赫拉、赫耳墨斯。
2、出示课文语言卡片:化作、神使、庇护、添头,读第一句话,并批注,强调这是寓言常用的开头方式。生互动:
生:爱慕虚荣
生:自高自大,狂傲自满,狂妄自大
生:自以为是,自命不凡
……
小结:(多媒体展示板书)
爱慕虚荣、自视甚高
自以为是、自命不凡
不务正业、妄自尊大
心高气傲、自讨没趣
二、读深
1、朗读并指导:
“值什么钱?”中的“值”要拖一点时间,有紧张情绪。读故事语速不要太快。寓言最后还有一句,这种结构就是叙议结合。
2、品一品文中的“三问三答”的表现作用;
学生先说,有说表现人物,有说对话描写……然后教师归纳:(多媒体展示)
① 推动情节发展
② 显现故事细节
③ 刻画人物性格(心理)
④ 形成奇妙波澜
3、展现《羚羊木雕》对话片段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
“不”,我哭着……
三、读美
1、试分析这则寓言的表达技巧
生:对话描写
生:叙议结合
生:简练的语言,深刻的寓意
生:小故事,大道理。
师:小中见大
生:语言容易懂
师:通俗易懂
生: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生:三问三答
师:语言描写
小结:(学生作笔记)
以“神”喻人
“对话”展开
“白描”手法
留下“空白”
最高妙手法:
蓄势于前,急转于后。
戛然而止,余味悠长。
学习方法小结:在读与练中学语文,讲道理。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简介相关知识
1、直接入题
2、出示相关课件:
①作者简介
②作品背景:“乌台诗案”后流放至湖北黄州
③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他在黄州)给天下写了四篇千古名文
④补充注释
二、朗读
1、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指导:语速慢些,重点指导:“念”、“盖”、“但”,这三字拖长字音,反复读并示范指导。
2、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①指导:“欣然”一词的朗读
②文中哪一个字能表现他瞬间的快乐?
生:“怀民亦未寝”的“亦”
抓住此两处反复练读
3、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抓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展示,学生读。“闲人”二字非常有意蕴。指导学生反复读。
4、让我们来读背吧。
背一遍,教师告诉学生一点知识:
多媒体分层展示:
叙事、抒情
记叙、描写、抒情
结构:起、承、转、合
5、一起来欣赏千古名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请学生表述你的欣赏:
生:好在积水,比喻
生:宁静,空明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月光、竹柏,很美
师:静、动
生:参差交错
师:空明意境,景物丰富
生:空明、月光
……
师:心情
师:写月而不见月
手法: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多媒体展示(小结):
比喻精美,静中寓动
画面纯美,镜头清丽
一笔两写,状景述情
承上启下,引发心声
多媒体展示:①(人教版教师用书)“积水空明……美妙境界。”②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苏东坡这个天纵大才……使之长留人间。”
学习感悟:
板块教学,逐层深入;短文细教,点拨精准
一、板块教学,逐层深入。
《赫耳墨斯与雕像者》教学过程:导入后采取“读懂”——“读深”——“读美”三个板块,每个板块,采取以“读”为主线,重点解决一二个问题。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读中品,品中读,教师隐藏在教学活动之中,又能适时巧妙地点拨,引导着课堂的走向和板块的过渡,使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点拨语言简洁精准,没有闲杂废语。教风朴实,干净利落。每处多媒体板书都简洁实用。适时提醒学生做笔记、批注,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记承天寺夜游》先导入课文后,亦是以“读”为主线,用“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一起来背读”——“品味千古名句”这五个板块,逐层深入教学的。在教学中,教师先用课件简介了作者、作品背景及林语堂的评语,并补充了注释,让学生读懂大意,然后一起朗读,并分层指导朗读。一个板块,指导一个朗读技巧,并反复读品。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重点指导“念”、“盖”、“但”三字,教师做示范朗读,学生反复试读,体会这三字拖长字音的效果。又如“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抓住“欣然”、 “亦”二词,反复练读。再如“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抓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二字非常有意蕴,让我们来读背吧。巧妙地把教学引到“背读”板块,背一遍,告诉学生一点知识。“背读”板块中,课件展示文章结构也是有层次性的:先是“叙事”、“抒情”,再是“记叙”、“描写”、“抒情”,最后“起——承——转——合”。最后“千古名句欣赏”板块,让学生对文章有更高境界的赏读,并点“写月不见月”,手法高妙:“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种分板块教学,易于教师把握教学方向,也给足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更易于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短文细教,点拨巧妙,课件实用,便于学生笔记。所谓短文,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文千字左右、文言文500字以内的,就可视作短文。“短课文在教材中大量存在,按文字量来计算,教材中的千字文约占50%以上,更不用说短小精美的诗词类课文了。”(余映潮语)短文教学,从全文讲解的角度,比较容易进行,但收益较少,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短文。“如果说对短课文处理的研究比较到位,那么,大量的短课文在教学效益上就能够得到基本的保证。对短课文的教材处理,应该在“细”字上下功夫。 怎样教得细一点,怎样教得深一点,怎样教得多一点,怎样教得实一点,教学层次怎样精细一点,教学的角度怎样丰美一点。”(余映潮语)余映潮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充分有效地高质量地利用课文,多角度品味课文的能力,巧妙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层次,尽可能地创造出学生活动充分的学习局面,形成细腻优美的课堂教学结构。余老师读书功底、短文细教的读书研究功底,令我们仰慕,也鞭策我们学习。这种精细的教学设计是高人一筹的。
1、反复聆听观摩了余老师的《赫耳墨斯与雕像者》和《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实录,清晰地感知到教者“艺术地细化朗读训练的层次,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神韵、风格,对含义较深的词句、段落进行充分的感悟、体会和品味。” 如教《记承天寺夜游》,先是“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再是“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最后“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这显然是教者对教材做了细致艰苦的探究后而精细设计的。又如教《赫耳墨斯与雕像者》品读“三问三答”部分,先让学生反复读,教师并适时指导读,再品一品课文中“三问三答”的表现作用,学生纷纷回答,最后教师巧妙小结并展示:①推动情节发展②显现故事细节③刻画人物性格(心理)④形成奇妙波澜。并展示《羚羊木雕》中的对话片段进行知识回顾和迁移。
2、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课文内容,细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巧妙有力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加学生的课堂活动量。比如教《记承天寺夜游》:五个“读品”板块,就从不同角度,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极大调动学生思维的学习过程。这也是“适当增加对课文‘美点’的赏析,以优化对课文的理解;调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课文进行充满灵气的咀嚼品味”(余映潮语)。这是教师精细处理教材和课堂的用心之设计,更是余老师智慧课堂的睿智表现。能做到这一点,是离不开教师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艰苦探索的。可见,教师也要做功课,没有扎实的读书功底是很难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的。
3、多媒体板书知识点,精准简明,便于学生批注笔记。
如《赫耳墨斯与雕像者》课件:
以“神”喻人、“对话”展开
“白描”手法、留下“空白”
最高妙手法:
蓄势于前,急转于后。
戛然而止,余味悠长。
又如:《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比喻精美,静中寓动
画面纯美,镜头清丽
一笔两写,状景述情
承上启下,引发心声
可见这些课件是经过教师艰苦探索提炼的,就连一些相关文字材料也是教师精心选择的,课件没有繁杂的豪华图片,有的只是精心的设计,实用朴素的精准文字。这也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心血之精品啊。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做到这样从容睿智的智慧课堂。教师备课之精细、深刻,多读书,多艰苦探索,才能做到教学举重若轻,轻松自如;学生学习才能高效,才能有创造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