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落日停风未映霞,秋来疏影似窗纱,听歌独自过人家
耸立云楼千月夜,绵延青岭万星华,坐看麻雀跳篱笆
复试结束,在家里闲着。见天搁小区下面跑会步,拢共好几个月,总会有一些诗兴。
如果说我哪个词牌写的最多,估计就是浣溪沙。因为这个格式很工整,差不多就是七律摘去了两句,好填。所以我写的那几个浣溪沙我也觉得都还行。关于诗词,我学着写了这么久,越来越感觉得到,不同体裁对于表达的限制是很明显的,不同的人自然各有所长。你瞅瞅杜甫的五绝有几首?再看看王昌龄有几首七律?刘长卿好像写得好的全是五言。当然,我可离这种级别差得远着呢,没啥能耐的人总是喜欢品头论足。在这儿我就是用大佬们举个例子。所以如果有人想开始学着写,一定从一种体裁开始。
填浣溪沙,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两个点——精巧和工整。对偶的越漂亮,出来的东西就越好。作品里不需要有什么思想和观点(苏轼-簌簌衣锦落枣花),但是如果有些韵味,那就很容易是绝品(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但是有一个很大的局限,这可能是大部分小令的局限——那就是很难写的壮阔和震撼,因为不允许有铺陈,你要有足够的敏感和笔力。我现在能想起的是就是主席的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不过明显感觉节奏上太快了。还有那首据说苏轼很喜欢的“梦觉尚心寒”。
之前看到一个观点 ——诗是情绪的游移(骆玉明)——我十分认同。所以诗词曲(除过长篇)都难以实现思想的表达,更多是情绪。哪怕有一些思想,也一定是片段的。因此,诗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不光内容上要通,要连贯,更是要能和读你诗的人取得共鸣(经典的例子就是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做的就很好)。叙事你要足够精炼,不能罗嗦;写景你要合理渲染,找准意象;写情你要做好铺垫,不能突兀。否则你的情绪不能得到传达,那么你的诗就是失败的(所以我很多写的东西我现在看都挺失败的,只能叫作整齐一点的句子)。王国维人间词话给诗分类,讲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强调的就是这种情绪的表达。当你的内容是你某时某刻特殊情境下的情绪感受,就是有我,当你的情绪是一种共有情绪时,那就是无我之境。他举到很多例子。泪眼问花花不语,就是有我;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现在我没有什么成体系的观点,但是我已经不会觉得无我比有我高明了。讲这些其实只是要说明一点,诗就是情绪。另外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就是,诗是游移的情绪,但是它并不是零散的。以前总喜欢憋出来几句然后凑成一首,这其实是很离谱的。诚然人的情绪本身就是零散的,很少有人会始终沉浸在一种情绪里;但是就其某一种情绪本身而言他又是完整且连续的。你爱国,那你不可能突然就恨国;你思乡,不可能突然又怨乡。而诗,就是体现零散情绪的完整和深致。把元稹拿出来举例子。他写给他亡妻韦丛的诗有很多,有句“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不可谓不深沉。但是他可是个妻妾成群的人呦。你说他写遣悲怀的时候不是真的思念妻子么?但是你说他看见新人笑的时候还在记挂着韦丛么?怕都不见得。另外,诗这个东西,要是自己瞎玩儿,你写出来的哪怕是“天上一阵黑咕隆咚”,那也无有不可;但要想用它表达一些东西,那么你就需要用心,你写进去的东西就一定要真。
七律
中州游历久还家,晨对终南晚看霞
新雨巷深来去少,停云窗矮灭明遐
梦觉昨事如晞露,意倦来情待莳花
课罢夏深思往事,长安城上数槎牙
陆游的世味年来薄似纱对我写作观念的影响是很大的。其实论恬静安适,情绪表达舒缓的作品,陶渊明有太多了(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杂诗-白日沦西河里大部分的情绪都不过分激昂,但又深致隽永),王维也有很多(空山新雨后、山中相送罢、君自故乡来),后面的诗人也有很多,比如李商隐,不过他更多的是一种隐晦。但是让我感受最深的,倒是这位爱国诗人的临安春雨初霁。我写的这一首就是尽量模仿这种风格的。
去年大约是在白露前后,我突然有一个想法——我想在接下来的每个节气都写一首诗词。但是这个计划在冬至就被无限期推迟了,因为实在写不出来(笑哭),已有的那些也实在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当时就想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咋写出来那么多的,难道这就是大佬吗。这一首是翻过年,有一次去城里,在回来的路上想着好久没写,就想要写写。其实当时我也没上城墙,就搁公交车牌那儿瞅了瞅城墙的垛子,回去路上看了看蒙蒙烟雨里的长安城(但这大约的确不算是造假吧)。就我而言,我是个很不活泛的人。所以往往很难洒脱。不过谪仙人也有长相思摧心肝的时候,东坡居士也会何时忘却营营,主席都会寂寞嫦娥舒广袖,我如此也算情理之中。毕竟真洒脱的又有几个呢?怕是不多的吧。
山中
细溪流水洗山黄,入岭梨花远漫香
落雨流星明月夜,浮烟炊谷映晨光
人庐结在云深处,唯有青天雁影长
一梦千年河岳静,始知悟道是薄凉
这首第三句就是硬编,这是我一个很大的不足——我把握意象的能力太差了。所以经常会出现星啊、月啊,因为我创新能力有限/很差,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什么发展和突破,一丁点都不能。我也可以给自己找理由——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过我脸皮没那么厚。旧体诗的确有其局限和时代适应,但是我连,门都没入就扯三六九,就说形式局限,那不搞笑么。遑论突破,我先多看看再说。往后一段时间也就别写了,得空看那些诗词写作的基础知识,多看几本诗集,比自己在这自娱自乐地捣鼓要好太多了。希望我别还那么浮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到头来啥都没会。
关于内容,红楼梦里有一段,讲的是贾宝玉听了几折子戏,又被林黛玉给了脸色,回去躺床上就给顿悟了。想到这个,在看到我这个“始知悟道是薄凉”就不禁想笑。咋地,20来岁就把人活明白了?咋没整个“太上忘情”呢。
无题
人情长是昧,痴态殊未真
早起不记梦,忽觉已别君
与忘江湖后,各结相濡人
念兹犹恍恍,隔窗又黄昏
鹧鸪天
与时常乖时自疑,平生不会是相似
好言虽智身难效,怜意重生泪已失
将我语,寄君知。茶余饭后赚一嗤
若非志浅伤怀重,岂教长情折毁之
现在我看这些用词,时乖、平生、长情,啧啧;再想想我啥年龄写的,真的有些尴尬。不过还是那句话,一定是要理解、接受自己的情绪的。当时我能这样形容,自然是有这样的心情。改变自己的前提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方法是回顾过去。我必须承认,我至今仍然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念头,这些念头是戏剧化的,甚至有些是脱离实际的,不过这不影响我有这种憧憬。但我也明确感受到我的一些可喜的变化,慢慢来吧,总归是人生何处不相逢。
五一游北京
每依龙首企京华,日耀金銮路正奢
晓看天门飞晚月,暮停池苑忆晴纱
相逢胜践随时尽,又感韶华入梦嗟
所幸人生一百岁,少年新梦正天涯
第一次去北京。
从郑州坐高铁过去和家人汇合,我记着晚上从地铁看外面黑黢黢的影,得要把脸贴在窗子上才隐约看得到。待了几天没有喜欢上别的啥吃的,就一口炸酱面翻来覆去地吃(我也就这点出息了)。长城上风是真的大,人是真的多,你站在最高的墩台那儿,内外瞅瞅,再往回瞅瞅,是没有啥情绪的。有的话就是风大,可惜我头发不长,要不然就像月光宝盒里面郭德纲版的曹操——风吹动我修长的头发;圆明园也是真的破,教科书上的那个照片里面那堆乱石所在被围了起来。
等日后有了闲暇(没有的话抽空),跟家里人多去些地儿。我宅习惯了,只知道中国有无限多的壮丽河山,可惜一点深入的了解都没有。倒是我姐还买过本中国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之类的书。什么历史名城、名胜古迹,5A风景区。没啥说的,有机会一定多出去旅旅游。虽然我经常走马观花,不过我觉得那是因为我总是把风景想的太壮丽,有落差自然就没兴致了。但是肯定有那么一个地方,会让我吐槽不了一句,会让我满心欢喜。
五律-南京
南国节序异,所见所闻新
分野星飞月,长江水起云
风来花落雨,桥上看冬晨
此地无高处,登楼又日曛
嗯。。。这是我为了凑够西中北南给添上的。就这首来说,其实可以再改改,能更好些。
我最喜欢的是 长江水起云 这句。这是目前为止我觉得我写出来的最好的一句了。这种动感是诗特别需要的。青霭入看无,移石动云根,是具体的;月涌大江流,海上生明月,是宏大的。这种级别的描述所拥有的那种感染力,意会吧。很可惜我的能力不足以支撑我写一整篇。慢慢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