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理解产品在接到需求后,马上就打开画板设计原型的心情,因为这样有产物,仿佛可以更快的完成任务。
快速迭代和先出方案,遇到问题再修改不是同个东西,很多人把它们混淆了。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完全可以确保敏捷的同时,保证交付物不犯太多低级失误。其实一个小的习惯就能迅速提高产品设计的靠谱程度:
先看10个竞品
做竞品分析是每个产品都知道的事,但很少有人形成一个工作流或者方法论,不论是设计多小的功能点,先看10个竞品,而且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快速分析往往能迅速整理你的思路。在我看来,先看10个竞品再做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功能规划或者思维导图的好处至少有如下几点:
1.总结主流设计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模式
首先在筛选竞品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去选择量级不同,业务不同的APP。10个竞品里可能要有支付宝、微信这种亿级别用户量的APP,也要有用户数较少的初创企业APP,产品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设计方法一定是有所差别和取舍的。你可以选一些业务相似的竞争APP来参考,也可以选择功能相通但业务不同的APP来参考。总之,在尽可能广范围的筛选出竞品后,总结出的设计模式才会更有说服力。
然后,你可以用一个excel把你观察出的东西记录下来,针对你要设计的功能对10个竞品进行详细的使用和思考。我们要看针对此功能,所有竞品究竟有哪些元素,为什么这个竞品有这个元素而另一个没有,为什么元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是这样的,它们之所以这样产生关系是想突出什么,整个功能的核心流程是怎样的,每个细节处的文案、交互、各种状态是怎样的,竞品呈现的页面使用起来体验好吗?
这样整理下来,你最终会梳理出一个主流设计模式的excel,它告诉了你,哪些元素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哪些元素是锦上添花的,哪些元素其实是没什么卵用的。然后,你大概会整理出几种模式,这几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但是却和APP背后的产品定位和市场策略高度相关,结合你对自己产品的定位和策略思考,去寻找最适合你们的设计模式。
2.避免遗漏重要用例而犯下的低级错误,让产品迅速达到平均和大众水平
一个经过用户考验的产品其实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这些产品可能没有什么特色,但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你几乎不会感到太大的不适,几乎你所有可能出现的高频操作或者衔接流程的操作,这些产品都能完成。
如果你没有去研究这些产品,而是拍脑袋去构思功能和用例,我敢打包票,你一定会在上线后被骂,“怎么这么显而易见的功能元素都漏了”,“这个状态都没有考虑到,产品经理你逗我吗”。
我们都想做有亮点的让人兴奋的产品,可是如果这个产品连基本的流程都走不顺,很明显他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产品。而且有意思的是,很多你觉得不重要的功能,却发现7-8个竞品在做的时候,除了它们互相抄袭,更有可能是这个功能有非常多你没有考虑到的隐性好处,存在的东西一定有它的合理性。
3.竞品就是你的高保真原型,还是你的需求灵感库
测试产品概念是产品经理非常重要的职责之一,现在的主流方法是迅速产出高保真原型,尽可能让一部分用户(哪怕是自己人)先试用一下。但其实类似功能的线上产品就是你最好的高保真原型。
更有用的是,上线一段时间的产品已经是功能迭代比较完备的形态,在这之中,你可以迅速体验出各个元素的重要级别。一来有利于你做功能规划,二来你可以知道哪些功能是未来必须会有的,提前在设计和程序上做出拓展性的考量。套用一句经典的话来说,“此处功能必改,不要写死”。
一些好的竞品功能也一定是你的模仿对象,竞品就是你最大的需求灵感来源。虽然已经很多人在抱怨,市面上所有产品几乎都一个样,信息架构、UI元素互相抄袭完全没有新意,但谁又能否认“微创新”真的是一个企业最高效的进步方法呢。
写在最后
当一个产品在回顾往事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所傻过的逼,都可以归结为没有认认真真看竞品。
看竞品,聊用户,没事的时候你就干这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