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到毕淑敏老师的一本书《人生中间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大概讲的是一个人去往不同的地方,一个人去旅行,看了不到一半就把这本书舍弃了,并不是因为内容非常难懂生涩,也不是因为文字很泛泛。原因是大多数那些文字折射到我的内心,似乎对于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人生真的像一张白色的宣纸,用一句很普通的话来说就是越看越不明白,于是草草的放下了。
那人生该如何去走,才不至于让自己白若宣纸呢?有人给的答案已经非常明确,你可以把人生分为两部分,前半生不犹豫,后半生不后悔。
一个人的旅行是孤单个体的生命轨迹,但是人生不会出现一个人旅行这样的任性和浪漫的元素,当我们说到那些说走就走的旅行的时候,更多的是我们的幻想,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每一个都需要有现实的交际,生活,你的事业,和你不断的学习,没有人可以在这个社会上脱离群体来生活,所以也只能单单的论及是个体的人生,以及那些在人生路上的世故和设计的种种心机。
有一个很老很真实的段子,是一个印度哲学家的故事。印度有一位哲学家,饱读经书,富有才情,很多女人迷恋他。一天,一个女子来敲他的门,说:“让我做你的妻子吧!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哲学家虽然也很喜欢她,却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
哲学家用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坏所在,分别罗列下来,却发现两种选择好坏均等,真不知该怎么办。于是,他陷入长期的苦恼之中,无论又找出了什么新的理由,都只是徒增选择的困难。
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人若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不结婚的处境我是清楚的,但结婚会是个怎样的情况,我还不知道。对!我该答应那个女人的央求。
哲学家来到女人的家中,问女人的父亲:“你的女儿呢?请你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女人的父亲冷漠地回答:“你来晚了十年,我女儿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了!”
哲学家听了,几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向来引以为傲的哲学头脑,最后换来的竟然是一场悔恨。而后两年,哲学家抑郁成疾。临终,他将自己所有的著作丢入火堆,只留下一句对人生的批注——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那么我们前半段人生哲学应该是“不犹豫”,而后半段的人生哲学应该是“不后悔”。
喜欢一个同样对你有好感的人,却总是在小心翼翼的试探中错过彼此,在一个毫无发展的公司里呆的太久了,最终失去了和更多优秀的人竞争的资格。风景不等人,机会更不等人,所以你在犹豫之中你会渐渐明白,生活需要的是当机立断的勇气和不顾一切前进的脚步,只要往前走总会有路的,生命力唯一的阻碍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那些困难别,犹豫,别犹豫才能不后悔。
年轻时候的我们总会犹豫不决,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希望能邂逅那些点点滴滴,然后你静下来想一想,自己也觉的有些疲惫,前半生不犹豫,第一个印象觉着自己想做什么就做吧,年轻的时候不要给自己留下悔恨很,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事情低着头一昧的向前冲,前提是保留自己的原则和根本,那些攒下来的是你的阅历,这些阅历是每个人为自己的后半生积累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