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西林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调集业务骨干和相关媒体下到基层,走访农户及各类经营主体、听取情况介绍,摸清家底,发现和了解到了一大批好的典型和发展模式。
自2012年3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以来,全省林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和好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为精准扶贫,实现“不砍树、能致富”、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
据林业厅最新数据显示,六年来,全省林下种植业新增面积712.97万亩,其中油茶229.58万亩,花卉苗木126.85万亩,森林蔬菜247.06万亩,森林药材81.74万亩,香精香料21.72万亩,白茶等其它品种6.02万亩;林下养殖业主要品种达30多种,其中,新增养殖家禽8027.86万只、家畜171.71万头,蜜蜂53.42万箱,果子狸3.82万只、梅花鹿6391只、兔3.85万只、竹鼠32.87万只,白骨顶、孔雀、环颈雉、雁类等54.71万羽,蛇类29.93万条,蛙类145.4万只。林下种植中,森林药材发展最快,今年新增25.9万亩,同比增加60.6%,是前5年年均面积的2倍多。特别是16个调研县森林药材种植面积占全省的3/4,最近二年年均新增23万亩,是前三年年均面积的5倍多。
从总体上看,多数市、县(区)对林下经济发展比较重视,不少市、县政府将发展林下经济列入目标考核内容,出台相应的实施意见、政策措施或实施方案,并成立以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以组织指导各地林下经济发展工作。七月下旬,陪同江报记者,走进了吉安的遂川;上饶的德兴、横峰、弋阳;鹰潭的贵溪、龙虎山等地的掌叶覆盆子、红花油茶、厚朴、黄桅子、葛根、雷竹、铁皮石斛等产业,进行了深入的釆访。鹰潭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遂川县设立林下经济管理站,成为全省首个林业局内设林下经济工作机构的县。
创新了一批产业发展模式。各地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形成了一批形式多样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一是“林药”模式;二是“林油”模式;三是“林蜂”模式;四是“林养”模式;五是“林苗”模式;六是“林菜”模式;七是“林游”模式。
形成了一批林业特色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宜春、新余、上饶为代表的油茶产业,以金溪、遂川为代表的香精香料产业,以鹰潭、临川为代表的森林药材产业,以弋阳、万年为代表的雷竹产业,以崇仁、万安为代表的林下养殖产业等,并打造了一批林下经济品牌。金溪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香料生产基地和原材料集散地之一,香料种植面积达15万亩,种植农户超1万户,拥有香料种植、研发、生产、加工、贸易的完整产业链,天然芳樟醇、天然樟脑粉产量占全球份额80%,拥有全球市场话语权。遂川县把山苍子种植、加工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万安县全县有野生动物驯养企业8家,养殖豪猪、果子狸、藏香猪、蛇类等2.8万多头(只、条),年产值达3800多万元,获“中国果子狸养殖之乡”称号。鹰潭市注重品牌打造,现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个、省级森林食品基地2个,注册了“阳际峰”“青茅境”“珍草苑”“轩斛”等一批林下经济商标,林下经济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带动了一批农户脱贫致富。各地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和吸收农户参与林下经济发展,使一大批农户增收脱贫。一是技术培训方式。上饶县恩泉油脂股份公司将贫困户无力开发的林地统一开发种植油茶,通过技术培训,使贫困农户掌握油茶栽培、修剪、抚育管护等系列技术,至第4年开始挂果,将油茶林无偿交给贫困户经营,贫困户仍可享受公司提供的技术服务。二是务工承包方式。弋阳县艺林农业开发公司利用农闲时间,吸纳当地群众到雷竹基地务工,每人年获取劳务收入1万元以上。进入采笋期,公司将雷竹租给贫困户经营,除收取租金外,其余收入归经营者所有,每亩雷竹年均为承包者带来纯收入1万元以上。三是入股参与方式。全南县探索出“国有林场+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引导农户以林地、劳务或扶贫资金入股,获得经营收益。该县绿丰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社员32名与江西省阳明山天然植物制品有限公司合作,栽培灵芝、草珊瑚近1000亩。四是统筹扶贫资金方式。信丰县发挥国有林场技术和管理优势,探索出一条由农民出地、乡镇征地、政府出资、林场实施、贫困户得实惠的油茶产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新路子,投资1.2亿元,用于2万亩共15处相对集中连片山场的租用和建设,由林场统一规划、整地、供苗,按照“国有林场+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在油茶定植后,将全县20880亩油茶林分配给4124户一类贫困户,每户5亩,由贫困户选择自主经营或委托林场经营,按8:2或7:3的比例分红,产业扶贫效果很好。
通过近几年的林下经济发展,江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森林资源向综合利用森林资源、林地资源、森林环境转变,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森林资源得到更好保护。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由木材利用为主向非木材利用为主转变,从而促进了林木资源休养生息。铜鼓县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林木砍伐量由2010年的11.2万立方米锐减到2016的1.48万立方米,每年递减25%以上。万安县毅丰生态庄园林下放养的藏香猪,喜爱森林阴湿凉爽环境,所产生的粪便都在林中,给森林补充了大量的有机肥。南丰县通过橘园搞养殖,生态养殖的动物不仅肉质好、风味佳,动物粪便还可为橘树生长提供优质有机肥,鸡、鸭、鹅、竹鸡等还能吃掉林中害虫,达到节约饲料、农药、肥料费用和防止橘树病虫害的良好效果。由于林地有了多种效益,林农对森林“三防”工作更上心,促进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
林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林下经济产业实质上是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和森林环境开展复合经营、立体利用。东乡区注重在林下活动空间大的林地发展养殖业,生态养殖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禽家畜规模600万只,年产值1.8亿元,农户参与人数达3460人,其中贫困户45人;重点驯养梅花鹿、果子狸、蓝孔雀、七彩山鸡、蛇、竹鼠等野生动物,养殖规模50万只,产值5000万元,参与农户达110人。鹰潭市依托龙虎山种群分布最广泛、种质资源最丰富、丹霞岩壁最独特的优势,推行崖碧仿生、大树寄生、温棚速生3种种植方式,通过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带动300多户林农种植铁皮石斛500多亩,培育了天元仙斛、珍草苑2家龙头企业和12家种植合作社,集组培、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打响了“龙虎山铁皮石斛甲天下”品牌。
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我省林下经济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仅林下种植品种就达150余种,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抚州市大力支持中药材资源培育,以中天农业公司、东伟公司等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公司+生产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开展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建设,全市建成黄栀子、金银花、杜仲、枳壳等16个品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10万亩。弋阳县大力发展雷竹产业,雷竹种植达7.5万亩,其中成林3.3万亩,年产鲜笋5万余吨,产值超10亿元,居全省首位,惠及林农8100余户,户均年增收4.31万元,被评为“中国雷竹之乡”“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贵溪市双圳林场森林旅旅游业近两年接待游客6.86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071万元。景区先后获“国家AAA级景区”“全国第一批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单位”“江西十佳旅游摄影外景地”等称号。
农民致富门路明显拓宽。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通过就业获得劳务收入,通过承包获得经营收益,通过入股获得分红等,增收渠道呈现多样化。在鹰潭市各森林旅游地,各类民俗客栈、森林人家、森林庄园、农家菜馆等超过200家,开发的铁皮石斛、香菇、木耳、鲜笋、石鸡等森林食品已成为旅游热销产品,其中油焖竹笋、“山珍海鲜”香菇汤、清炖石鸡等菜品在央视《绿色时空》栏目播出达30分钟,打造了“吃在双圳”“吃在龙虎山”等品牌,吸引了一大批农户就业增收。新余市欣欣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兴建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大棚10万平方米,有固定员工近300人,年产食用菌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上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该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个,共吸收农户2100余户、3865人,其中贫困户957户、2346人,取得明显的扶贫效果。
林下土地和林荫空间得到扩展。这是近年来,江西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重要成效之一,截至目前,全省林下经济迅速扩展,企业和林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地各级政府因势利导,认真落实,转方式、调结构的方针,深入挖掘林地潜力,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发展林下经济,为林农致富、精准扶贫开辟了新渠道。更有利于林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地资源转向林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有效地避免了林地种植结构单一,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缓慢等问题,森林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虽然近几年我省林下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总体看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瓶颈:一是财政扶持有待加大;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有限;四是技术支撑不够有力;五是市场开拓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