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忍不住写下这些想法的,是一些疑惑,一些压力。
那就说说最近。
#我很焦虑
如果可以,我实在不愿回想起在实验室的一切事情。
不,我对科研实验本身并无不喜。
让我焦虑让我不安的是“Relationship”--处理与人的关系。
努力伪装自己,不能有不恰当的“真实”想法,不能随意地说说笑笑,不能安安静静地专心看书,不能心无旁骛地读文献做笔记。
这是初入社会的不适吗?
或者根本就是我的个性缺陷使我无法融入社会的体现。
哦,对了,可能有一件事更加直接反映了这个问题。
那就是自从进入这个全新的“朋友圈”之后,我全无了发朋友圈的欲望。
不屑于分组、屏蔽,却又不想把自己完全暴露在“他们”眼底下。
(注:“他们”的话题后续再谈。)
于是,不发了。
实验室里的所有人都是极好的,无论是工作上还是为人上。
我与他们之间相处得也还算融洽。起码我这样以为。
然而,我仍然感到疲惫、厌倦、不安、不乐。
问题显然在我。
事实上,实验室里的生活与“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生活相差不大。
因为最近都是在忙一些开课题的文件工作。
我的工作就更加轻松了,作为新人。
让我苦恼的是,在实验室里,我毫无专注度、毫无效率。
有时,我会觉得在图书馆里半天可以看完的文献、做完的笔记,在这里可能好几天都完成不了。
正是这种低效率,让我有压力,让我焦虑不安。
可能是太渴望争分夺秒地进步。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谁都懂,可我总是害怕,害怕自己做不好。
这种习惯性的自我怀疑,在我走上科研道路之后,一直未停止过。
#王二说
也许不少人知道王二?
如果说出他的创作者,你一定知道--王小波。
王二说:
1、人活在世界上就像一海绵,生活在海底。海底还飘荡着各种各样的事件,遇上了就被吸附到海绵里,因此我会记得各种事情。
2、自从创世之初,世界上就有两种人存在,一种是“我们”,还有一种是“他们”。现在世界上仍然有这两种人,将来还是要有这两种人。
3、自从我割断了对女人的单恋,寂寞就真正归我所有。寂寞纯黑如夜,甜蜜如糖,醇如酒。
4、这世界上好的东西岂止是不多,简直是没有。所以不管它是什么,我都情愿望为之牺牲性命。
5、反正我最后也要变成老年痴呆,她也要变成老太太,这些都没什么,这些都能受得住。受不住的事是现在想要幸福却不能幸福。
6、走进了寂寞里,你就变成了黑夜里的巨灵神,想干啥就干啥,效率非常之高。你可以夜以继日的干任何事,不怕别人打断,直到事情干成。但是寂寞中也有让人不能忍受的时刻,那就是想说话时没有人听。
#我说王二说
王二确是个活得透彻之人。
另,《三十而立》、《我的阴阳两界》其实是小黄书,慎读。
个中文字,多是王二的自述,平淡无奇,却蕴藏着他独特的生活哲理。
我不敢作评书人,只是发表自己对王二的这种活透彻的人的艳羡。
#我,不透彻
叔本华认为,生命是漫无目的的,且本应如此。日常生活不可避免的无法圆满,提倡彻底抛弃个体欲望来实现与“存在”和解。
我怎么就做不到?
哦,我本应做不到。应该说,所有人都本应做不到。
做得到的人,根本不存在吧。
自从经历过情感上的挫败,我开始反思生活,反思男女关系。
其实,我一直十分反感那些所谓的情感博主。
那一套套的“理论”,十足十将一个个男男女女当作市场中的一件件商品,将爱情看作在这个社会大市场中的一场交易,一辈子一次机会的交易,他们绝不愿意“亏本”,将恋爱看作寻找那个让他/她不会亏本的交易对象。
最可笑的是,他们竟常常以此来刺激、激励人们为了完成这场不亏本的交易,必须努力增加自己的价值,改变外貌,改变财富,装得花言巧语,装得深情款款,装得彬彬有礼,装得文艺有气质......
难道只有以这个“交易”为动力,才能成为生活的赢家吗?
这是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普遍“爱情观”,或许实际上,并无太过的错误。甚至,从最原始的生存本能来讲,这一切都符合那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
只是,当我想到,爱情竟被如此“物化”,竟有一种失望。
不得不承认,我是如此天真的,如此理想化的。
人们总是在本能的驱使下,择良木而栖,这就与所有动物都并无差别。
我总相信,“爱”存在,但不是以“交易”的形式。
只有放下所谓的自身价值,单纯成为这个人本身,爱的存在才显得出“人性”的所在。
《爱的艺术》不愧是大家经典。
认真阅读多遍,似乎所有问题都仍是没有答案,但其实这个思考的本身,意义非凡。
其实。
我是一个最没有资格来评价这一切的人,作为在情感上彻底失败,且只会逃避的loser。
“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苦难,一切的挣扎都只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