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传》读后感

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顺应民心

以柔克刚,以德服人,动之以情

          ——《光武帝刘秀》读后感


  汉光武帝刘秀的一生,我觉得可以用“顺”来捋顺一下。我说的这里的“顺”不是顺遂、一帆风顺,没有阻碍,没有困难,做什么事很顺的意思,而是说的是它的一个介词的意思,依着、沿着、随着的意思。

年少的刘秀其实一点都不顺。我读的这个版本是张家林、李国防主编的《复兴帝王——刘秀》,就像开篇第一章的题目《在平凡中生长》一样,刘秀是在是平凡日子中长大的。其父亲刘钦,是汉景帝儿子长沙王刘发的后裔,他在济阳当县令时,刘秀出生在济阳,其母亲樊娴都是南阳郡豪强望族的女儿,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所以对他们兄弟姐妹的教育,都来自他们的母亲。虽然是刘汉宗室的后裔,但是当时的西汉是王莽当权,对刘氏宗族打压的比较厉害,很多刘氏宗族过的和平民没什么区别。刘钦病逝后,樊娴都带着一家人回到了老家舂陵,刘秀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其实就是当地乡下,一户普通农户的普通百姓而已。而此时的刘秀也有十几岁了,他每天的爱好就是伺弄他的田地,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最喜欢读书,然后是种田。”哈哈,想不到后来那个中兴汉室的光武帝,年少时的爱好是这样啊,真的出乎我的想像啊!

振兴汉室,光宗耀祖——真正以此为人生目标的人其实是刘秀的大哥刘縯,他带着他的兄弟还有叔叔刘良家的宗室子弟,习武弄枪,打算将来带着兄弟们高坐庙堂,或驰骋沙场,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怎么看刘縯更有抱负、志向更高远,更有帝王之像啊,好像也符合我们所了解的帝王年少时期该有的理想。我有时在想,刘縯如果日后能小心应对小人的陷害的话,真有可能成为一代开国帝王的。刘秀当时也是这么认可哥哥的,所以他一心只想辅佐哥哥。虽然刘縯一见到刘秀侍弄禾苗就摇头,训斥他荒废时光,玩物丧志时,刘秀依然如故,因为在他心里觉得哥哥更能重振汉室。这的确和我们想像中的开国帝君年少时的志存高远没有什么关系啊。

即便是成年后在长安求学的刘秀,在看到威风凛凛巡视京师治安的将军时,脱口而出自己的人生理想:“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一生威风在京师,无情未必真丈夫!多么朴实和最切实际的理想啊!执金吾在京师的将军里面真的不值一提,阴丽华也只是刘秀在二姐夫邓晨家有过一面之缘的女孩。而当时的阴丽华也才是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只能是说这是缘份啊,他们的下次相见相隔近十年了。这还是我们熟悉的帝王传记的版本吗?年轻时君王就要有的治国安邦平天下的远大理想,怎么在中兴汉室的刘秀身上看不到呢?我觉得这才是作为平民的刘秀,最真实的想法。作为一个普通人,一没背景、二没资源、三没人脉、四没文凭的四无人员,想进县委班子都难,还想着当国家领袖?放在时下的今天来看,真的是异想天开!

我觉得当时的刘秀人生理想是合理的,就这么个理想他用了近十年才得以实现,而且是以亲人的惨死离去作为代价。连他自己也想不到十二、三年后,他就是那个能绍兴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使中断的汉祚再续宗祧的光武帝。

一、顺其自然

真正让刘秀成长的是在太学的三载,让刘秀有了杀莽贼、灭新朝、匡复汉、建功业的人生志向。因为这三年在长安,他看到了王莽的篡汉,新朝的苛政,百姓的疾苦,再也不是那个一心只事稼穑,不问时事的毛头小子了。这种转变来自刘秀的亲身经历和眼见为实,其实也是自然形成的。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刘秀能上太学,多亏了一夜显贵的哀章。当初哀章请求刘秀带上他去见国师公刘歆,虽然事没办成,他也还是帮他带入了国师府上,他也听到一些风声,然后投机取巧成了新朝的开国功臣。当他看到刘秀求学不成,主动说要帮刘秀上太学,刘秀不想与这个小人有瓜葛表示拒绝,但哀章还是帮了他的忙。不管怎么说,小人有时候也是贵人,真要没有哀章的义气,刘秀就要回乡下种田去了,也不会遇到日后对他有所帮助的太学同学。也许有的君子会说不受嗟来之食,要有骨正气,但这同时也会让你失去很好的机会。刘秀接受了这份人情,别人要给,就顺其自然接受,顺利进入太学才是他想要的。

刚回到舂陵的刘秀,知道王莽的新朝不长久,但不能着急,就像他种的稻谷一样,要顺其自然规律,慢慢成长一样。他冲父亲墓碑上叩了三头后,就去侍侯那新开垦的田园去了,他做好再等个一年三载的准备,反倒是他的哥哥刘縯急不可耐了。

    二、 顺势而为

随着各地反莽义军的崛起,再加上当地官府由于征用马匹,刘縯帮助刘玄杀了官府人员,还打退了官兵,形势逼迫刘縯带着兄弟们起义反莽。也是从这时起刘秀才开始展露出他的才能,刘縯行事略为鲁莽,只觉得凭着勇猛和武艺就可以战胜新朝,反倒是刘秀行事谨慎,多方协调和联络,让义军的第一仗才有必胜把握。此时的刘秀一心想着帮助哥哥刘縯完成匡扶汉室的志向,他也顺势成为了义军里的将军。真正让刘秀一战成名的就是昆阳之战,十三骑英雄突围后,刘秀搬来救兵三千,以少胜多的大破王邑的四十万大军,充分展示了刘秀的智勇双全。

锋芒太露,易遭奸人忌恨。刘秀对刘縯和刘稷的的提醒,并没有引起他们的行事。刘縯在义军中威名太盛,招来了绿林新市和平林义军的嫉妒,才会推出一个刘玄当更始朝的皇帝,从而制约刘縯。这与刘縯的反莽讨贼,复兴汉室的初衷相差还是很大的,心里有些不服的。朱鲔、王凤、李轶就是利用刘縯的这种盛气,以刘稷在朝堂上的以下犯上,对皇上不敬为由,设计把刘縯、刘稷两兄弟害了,刘玄只是被那此小人利用的傀儡而已。

刘秀忍辱负重,遇事头脑清醒。他知道如果去找更始帝对质,很有可能落入朝中小人的陷阱,把自己性命也搭进去。如果凭着义气为两个哥哥报仇,带着舂陵起义不多的兵去攻打宛城,名不正不说,叛乱是一定栽赃上了,那样更始朝调动周围的兵力很快就灭了他们。刘秀冷静的面对残酷的现实,要报仇先自保,天大的屈辱他也要受。当他在朝堂之上向更始帝谢罪时,绿林诸将和李轶,包括更始帝刘玄都大感意外,他还准了刘秀去收尸,最后给了刘秀一个破虏将军武信侯的虚职,剥夺了兵权,住在宛城。刘秀一时保全了自己,但心里的苦楚只有一个人在晚上承受。

好在这时的刘秀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刘秀在京师还时常受到朝迁的监视,性命仍堪忧,除了谨言慎行,收敛锋芒外,再无别的办法。这就有了迎娶阴丽华的想法了,而且是在大哥、二哥不到满月的丧期,免朝娶妻,还大肆宴请朝中大臣,好一个刘文叔,真正做到了迷惑敌手、卧薪尝胆!

王莽朝是被更始朝灭亡的,虽说攻破长安城,刘秀没有参与,

但刘秀的昆阳之战,动了王莽的底气,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更始朝在迁都长安一年后,又被赤眉军樊崇所灭。其实更始朝自灭了王莽后,整个国家还是一盘散沙,混乱状态,战事不断,各地的义军各自据地为王,更始朝的刘玄虽然还是打着复兴汉室的招牌,但是各地政权并不服气归降,所以所谓的更始朝一点存在感都没有,历史上就没有它的地位。当时的刘秀还是更始朝的一名将军而已,正是借着河北王郎叛乱自立为汉,刘秀以平叛为名才得已脱离当时京师洛阳的监视,然后逐步做大做强,有了自己扎实的根基。

    三、 顺应民心

刘秀当时在鄗城称帝的时候,更始朝还存在,为了夺去他的兵

权还被封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萧王。刘秀在河北很得人心,很多人都是慕名投奔和归降,云阳二十八将就是在那时候归附他的。刘秀儿子汉明帝刘庄在刘秀死后曾有个排名,邓禹排在第一,他是刘秀当年太学的同学,其实真正厉害的是排第二的冯异,还有朱祐,他们当时都是在刘秀身单力薄的时候来投靠的,可见当时刘秀的威名和人品都是让人敬佩的。

刘秀有没有人生的第二大理想,史书上再没有说,在用了十年时间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之后,我想刘秀的志向现在应该是东山再起,为兄报仇,完成大哥的中兴汉室的夙愿。当时的刘秀也很矛盾的,作为更始朝臣,面对朝廷的圣旨,他抗旨不遵,没有交出兵权四处征战,显得名不正言不顺,自己到底算哪家臣子呢?更始朝堂内部混乱,让人看不到一点复兴汉室,恢复民心的希望,追随他的人都不愿效忠更始朝,更希望刘秀能早日称帝,这样这些将领可以作为开国功臣,拜相封侯、光宗耀祖。如果不称帝,有可能寒了大家的心。当时的将领其实也是这种想法,刘秀的威名和人品让大家看到了中兴汉室的希望,而且刘秀在河北实行的政策,老百姓得到实惠,也拥护他。如果他真的去长安做那个没有实权的萧王,大家的希望会破灭的,有一个县令就是看到刘秀不愿称帝要离他而去的。

当时更始朝长安城也面临着赤眉军的进逼,刘秀如果回长安那可真的前功尽弃了。最后还是冯异和他的太学同学强华的劝说,让刘秀坚定了称帝,顺应民心,才能让一切烦恼全部解决!我想那时的刘秀,人生理想应该又发生了变化,所以他不说。

刘秀称帝的时候,是更始朝三年,可在当时自立为汉就有三家,刘秀的建武朝,刘玄的更始朝,还有赤眉樊崇拥护的刘盆子朝。刘秀不是灭了王莽新朝建立汉,而是更始朝灭了王莽,赤眉军樊崇灭了更始朝,杀了刘玄,最后是刘秀打败了樊崇,赤眉军归顺了刘秀的汉朝。其实刘秀中兴汉室,没有杀篡汉的王莽,而是最后把全国各地称王的讨莽义军全部打败、收服。打陇西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用的时间比较长,其他割据的势力都大多主动归降的,所以刘秀统一汉室江山,也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说说刘秀的为人和性格。刘秀并非是历史上第一个不杀功臣的开国皇帝,但他是唯一一个未杀功臣的儒生出身的开国皇帝。第一个不杀功臣的皇帝是秦始皇嬴政,这有一点没想到吧。还有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只有这三位是不杀功臣的开国皇帝。

四、以柔克刚

刘秀的名字中如他的性格一样,内秀儒雅,而又沉稳干练,他的父亲刘钦给他起这个名,好像知道他这个小儿子喜欢种禾苗似的,带了个禾旁。有些人可能会想到这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然后刘钦有可能根据这句话起的名,其实写这句话的李康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西汉末年还没有出生呢,千万不要硬搬啊。刘秀说过他要以“柔道”治国,强调以德服人,这种治国理念在开国皇帝中是唯一的,他以儒家的思想去处理国事,就多了很多宽宏大度的仁义。

都说慈不掌兵,但刘秀对将领对兵卒却很是关心的,顺水之战,由于他的急功近利,中了埋伏,战死几千将士,这是他一生中最惨一败,他一直很内疚。当来年他第二次路过顺水时,专门停下来让人把还散落的将士的骨骸掩埋,这与我们听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将军来说,真的很仁慈。刘秀之所以能很快将中原和西北收服统一,很大程度在于他的大度,以柔克刚的方式成就了统一大业。在围攻洛阳打朱鲔时,朱鲔有心投降,但又害怕刘秀记着杀兄之仇,要置他于死地时,就和刘秀死扛,双方都死伤不少将士。当朱鲔被围的没有信心时候,在部下的劝说下去下降书,刘秀想着洛阳城内的百姓,竟然接受了朱鲔的投降,答应了朱鲔,没有杀他不说,还给他封地。

赤眉军的将领大多都是亡命之徒,这一点倒有一点像刘邦当年那帮兄弟一样,但樊崇不会管理自己军队,更没有远大的抱负。他的将领只知道冲进长安城抢劫财宝,在长安大殿上内讧,抢完了长安城就跑,更没有建国长久的打算,还准备打回东边琅琊去。不过这帮人打仗还是非常生猛的,正面交锋时,汉军还打不过,先把邓禹打的一败涂地,接着把冯异打的战马都没有了。最后要不是冯异出奇制胜,最后赤眉的三十万大军,真够汉军死磕几年的。即使这样的赤眉军被打败后,当樊崇的要投降时,刘秀也还是保全了他们的性命。

面对自己的仇家和敌人都能放过性命,可见刘秀的仁慈和大度,所以他根本不会想着杀自己的功臣,他要以柔道治国,而不是以杀伐巩固自己的统治。

五、以德服人

提起刘邦了,有一点刘秀和他很像他,那就是善于听取各种意见,而且还听劝。只要是对的建议,他还主动承认错误,从不感情用事,哪怕违背了他的本心,他也会冷静思考建议的可行性。

在攻打王郎的巨鹿时,刘秀在帐内与将领刚布署完作战方案,准备出发时,找不到自己怕马,就在帐外大叫刘斯干的名字。刘斯干是谁?是他们刘家的一个家仆,在刘秀父亲在世的时候,就被安排给刘秀当身边的书童,比刘秀小很多,但不论打仗还是生活上都照顾着刘秀。刘秀在河北平叛时,就一直跟随着刘秀,当刘秀的马夫。当天见不到刘斯干牵马,刘秀不由提高的嗓门,但是身边的侍卫告诉他,刘斯干被军市令祭遵给杀了,刘秀听了怒火万丈,愤然让人抓来祭遵。祭遵也是最早追随刘秀的人之一,河北平叛时在军中任军市令,就是督察军纪的官员。此时身边的长史陈俊劝阻道:“明公且慢,祭遵身为军市令,不会毫无理由就杀刘斯干。请明公问明情由,再抓人不迟。”刘秀怒声问身边的校尉,校尉怯声答道:“刘斯干私拿库府黄金十两,被军市查出,所以......”

“私拿黄金?”此时的刘秀才想起几天前,刘斯干说过家中遭到旱灾,颗粒无收,妻子儿女生活无着,刘秀曾想着派人送些钱财过去,因为军情繁忙,竟把这事给忘记了。没想刘斯干不愿意烦扰自己,私拿黄金给家中救急......刘秀心里自责,难过的流下眼泪。刘秀是不愿刘斯干就这么死的,十几年的朝夕相处,他就没把刘斯干当下人看,他内心是不舍的,他觉得即使刘斯干有错,他也会出钱补上这十两黄金的,何至于未报他直接就斩了。

一旁的陈俊看了出来,趁机劝谏说:“明公经常强调军纪要严明,不许以私犯公,如今祭遵行使军市的职责,法不避亲,执行明公之令,怎么能说他有罪下令抓捕呢?”

刘秀听后才醒悟过来,感叹道:“子昭金玉良言,刘某一时糊涂,险些错怪军市令。来呀,请弟孙前来。”

祭遵来后向刘秀请罪,刘秀执祭遵双手,惭愧的说:“刘某险些铸成大错,愧对明公二字。”接着当着诸将面表扬了祭遵的做法,并拜祭遵为刺奸将军。此后汉军军纪顿时肃然。从这件事就可看出刘秀的冷静和理智,这样他才能从愤怒中听劝阻,以服众人。

刘秀娶郭圣通是另一件听劝的事情。当时刘秀在河北的形势不太乐观,为了对抗王郎,必须拉拢一些王郎的人。挡住刘秀大军北上的真定王刘扬,就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刘扬虽也是刘氏宗室,但当时听命于王郎,手下拥兵十万,兵多将广。以刘秀当时的实力,想打败刘扬还不一定,战事越持久,会给王郎以时间进行包围,到那时掌控河北的人很大可能是王郎了。以当时的形势看,招降刘扬是上策,众将也是这么想的。派去的使者,被刘扬打了回来,檄文也扔在地上,刘秀很是生气,准备下令攻打刘扬。此时骁骑将军刘植突然挺身而出,拦住正要发布军令的刘秀,说自己愿意前去说服刘扬,刘秀是不抱希望的,但刘植说道:“如果属下能劝降刘扬归附,明公不仅可得十万兵力,也可得到真定一带豪强大姓的支持,对于孤立王郎的势力有很大的作用。”刘秀深受感动,命人备重礼护送刘植去真定,但刘植摇摇头说:“劝降刘扬,只需真诚,无需重金。只有打消他的疑虑,才有希望劝降他。属下单人独骑前去。”

刘植果然不辱使命,真定愿意归降,但是也提出了要求,而刘植僭越的替刘秀应承下来了。真定王刘扬的条件是与刘秀联姻,将他的外甥女郭圣通嫁给刘秀。刘秀当时就翻脸了,他说:“我与阴夫人意笃情深,岂能再娶。此事不用再议,我决不答应。”

这下让刘值下不了台了,说:“明公不答应亲事,真定王就不会真心归降,没想到明公不能知大义,竟以儿女之情为害邦国这事!算刘某眼拙,错投了主子!”说着就要告辞,这话说的也挺重的,刘秀生气的没有阻拦。众将拦住了刘植,邓禹劝刘秀道:“骁骑将军甘冒生死,所言甚是有理。刘扬亲附,若不给为姻亲,怎肯真心归降。一旦我军经过,发生祸变,邯郸兵从南来,真定兵从北进,南北夹击,我军有灭顶之灾。明公因小失大,能成大业吗?何况,寒了将士的心,谁还会明公拼死效命呢?”

校尉傅俊曾护送阴夫人回新野,也进言道:“明公情系阴夫人,此心天地可鉴。今纳郭氏,实为大业,阴夫人明识大体,断不会妒嫉的。况且郭氏并非寻常女子,其父郭昌素有贤名,郭母是真定恭王的女儿。郭昌早逝,郭母归于娘家,舅父刘扬待郭氏如己女,闻听刘秀大名,故有为外甥女择婿之意。”

刘秀被劝阻的低头不语,反而是刘值愤然道:“我已许诺真定王,如今失信于人,如何立于天地之间。”说着拔出佩剑要自刎,这下把刘秀吓得连声叫道:“我答应,我答应!”

刘秀与郭圣通的姻缘,真是给了他带来了好运。他因为听劝,没有怪罪于刘植的擅权作主,多增加了十万兵力不说,河间的百姓投靠当兵的也多了。先是邓满、铫期以很少的兵力攻破巨鹿,再是刘秀趁虚攻破邯郸,王霸杀了王郞,为平定河北铺平了道路。最后才有了在鄗城的称帝,在刘秀登基的当天郭圣通生了皇子刘强,双喜临门。

从刘秀的擅于听取意见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沉稳冷静,理智大于感性。但我觉得刘秀也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对待亲人,他会记着他们的好。

六、动之以情

刘斯干虽然和刘秀不是亲人,但刘秀也没把他当仆人看,当做自己的弟弟一样,他死后,刘秀厚葬了他,并抚恤了他的妻儿。

郭圣通生了刘强后,被立为皇后,刘强立为太子。刘秀亲征隗嚣时,刘扬、张步受隗嚣撺掇,起兵谋反,围攻洛阳,不过被刘秀调转马头,很快就平复了,刘扬一家满门抄斩。由于不忍舅父家绝后,郭皇后做了一件险酿大祸的事,找人调包了刘扬的小儿子刘豹,并藏在后宫中长大。

十几年后,刘秀在亲征西蜀的公孙述时,打到成都城下,公孙述要求刺客提前行刺计划。这个公孙述很善于行刺,而且前两次都成功了,先后收买刺客潜入军营,把两个打的他无力招架的将军来歙和岑彭全都给刺杀了。这一次他派人行刺皇上的人就是刘豹,他拿着皇宫的门牌和太子的亲笔文书,在军营帐内得以近距离靠近刘秀,还好身边的大将军吴汉有所警觉,用手腕上的铁护腕挡住了短剑,才算救了刘秀一命。后来通过调查,才查明刘豹的身份,他长期在宫中,很容易搞到门牌,偷入到太子房间拿到了文书。因为这件事郭皇后被废的,而刘秀又觉得很愧疚,不久又追封她为中山太后,在宫中地位仅次于立为皇后的阴丽华。这一点上来看刘秀还是念及旧情的。

至于太子刘强,因为并不知情,刘秀并没有废太子,但对刘强的态度却有所转变。

西蜀旧将史歆在四川造反,反叛势力不断扩张,吴汉前去镇压,反而被打的节节倒退,朝堂上很多人主张用重金收买叛贼,刘秀和阴丽华的大儿子刘阳,站出来反对,说道:“重金收买只会抬高蟊贼的身价,助长叛逆气焰,并且会使百姓对父皇的权威产生怀疑。倘若哪里反叛,就给哪里重金,这无异于鼓励刁民为非作歹,成为刁民的一条生财之道。”刘秀心里暗暗高兴,然后命刘阳率兵征战成都。刘阳围住成都城,没有趁势攻打,而是攻心不上,让叛军内部分裂,然后一举攻下了成都。

自此以后刘秀就经常赞赏刘阳,时间久了,刘秀也有心想立刘阳为太子,但他不忍心废刘强,一直是他内心矛盾不得解脱的地方。刘强的太傅郅恽,也看到太子刘强得不到父皇的欣赏的苦恼,而且还要忍受宫中凭空招来的嫉妒和提心吊胆的痛苦,于是郅恽就劝说太子辞去太子之位。这听起来有点受阴皇后指使之嫌,本书中写的是阴皇后主动找到郅恽,让他却劝说刘强的,但这一点有待考证。

刘强主动辞去太子之位,刘秀最初未同意,刘强多次上书后,刘秀才同意的,成为史上唯一自请废黜的太子,后世对刘强的评价也是挺高的。这父子俩都在历史上争了一个唯一!其实我觉得刘强的性格还有一些像刘秀,内敛而不争世事,刘秀应该有所了解,只是刺杀之事让刘秀对刘强的看法有些偏颇。刘强辞去太子后,封为东海王,还兼食鲁郡,刘秀反而对刘强变好了,很赞赏刘强的品德,可见刘秀对他的儿女都是有感情的,只是自己的立场不一样,看人的方向就变了。后来立的太子刘阳,因与反叛的刘扬诣音,改名刘庄。刘庄即后来的汉明帝,在历史上也是个明君。

刘秀对湖阳公主也还是保留着那份亲情。湖阳公主即刘秀的大姐刘黄,从小对刘秀就很照顾。刘縯起兵反莽后,刘黄和丈夫田牧也参加了义军。在刘秀攻打淯城时,遭到王莽军队的截击,田牧与刘黄为了掩护刘秀突围,反以二千多人钳制莽军一万多人,最后田牧战死,刘黄身受重伤。刘秀十分愧疚,觉得对不起大姐,曾多次劝刘黄再嫁,刘黄以四处征战没有固定居所为由拒绝了。直到刘秀定都洛阳了,才想到给刘黄寻夫,没想到刘黄看上的宋弘竟不答应。这让湖阳公主十分气恼,自己堂堂一国公主给人个做二房都不愿意,觉得受到了很大侮辱,这心态也变得不正常了,开始做一些荒唐事。府中佣人不要女性,一律小伙子,而且喜欢年轻力壮的,还让家仆到处物色,不同意的还要来硬的。把一个梁府的人打死了,梁府上告了官,洛阳令董宣就把家仆拘捕了,当湖阳公主来要人,反把湖阳公主训斥一顿。接着董宣趁湖阳公主未来得及找到皇上下圣旨时,把家仆杀了。湖阳公主气不过,找到刘秀,刘秀听了大姐的哭诉,命人把董宣召来,扬言要杀董宣,想想刘秀当时还是亲情至上,不想让大姐受委屈。虽然最后在朝堂之上湖阳公主被气走了,董宣也没受到处置,还被封为御史中丞,但在当时刘秀还是很重亲情的,想一心维护大姐,毕竟心里觉得有所亏欠的,感情用事也是有的。

这个版本的《刘秀》,以他们自有的方式给传记了一些润色和描写,把一些历史进行了文学性的处理,读来更有故事性,对话也更有戏剧性,让人觉得这不像传记,更像是一部可读性的小说。虽然说里面有的细节值得推敲,有些史实需要史料证据,但他让读者至少能比较整体的了解和认识这位中兴汉室的皇帝。看了这本书,至少让我清楚了一点:刘秀并不是继承延续了汉室,而是自己开创了一个新王朝!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他匡扶了汉室的名字,让人误以为历史上只是把汉分为了西汉和东汉。实际上西汉被王莽已经取代了,只是王莽的新朝和后面的更始朝太短暂,我们以为西汉和东汉都是一个整体,中间只是间断的“中场休息了十分钟”,实际上他们两者是可以分开为朝的。这样看来,刘秀真的是一个成大业的帝王,而且他的以柔道治国的理念,让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他的人格魅力让他成为一代明君!我就有些纳闷了,为什么历史上对他的史记不太多呢,真的是他的治下的汉朝太繁荣昌盛、国内安定,人民平安,以至于史学家因为刘秀在位期间国家太稳定了,没有什么可记载的?然后只简单提一句,中兴汉室,再续明君。或许国家稳定,繁荣昌盛才是对人民最好的回报,不需要历史记载过多战乱和灾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