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中庸

    前日,与朋友闲聊,谈及“中庸”之道。一时兴起,时隔多年,再读《中庸》,感慨万千,拙文记之。

    中国人无人不知中庸,“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恒常不变。淡了加点盐,咸了兑点水,治大国若烹小鲜,是妇孺皆知的道理。然,如此理解经典,虽无大错,未免太过肤浅。

    《中庸》开篇,提纲挈领的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其中,关于道的争论很多。个人很推崇老子的道论。“道可道,非常道”,说的是“道”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形而上的精神世界的东西,与我们日常形而下的生活无关。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哲学需要自身专有的符号系统”,佛家也有著名的“释尊拈花,迦叶一笑”的典故。因此,人性与物性,人道与天道的更替、轮回才是道。道讳莫如深,普通百姓大可不必深究其中,只需时刻提醒自己以“道”述“理”,方为道理。

    中庸,其次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故宫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中和殿位居其中。在祭祀天地大典的时候,皇帝需要在中和殿去准备,尤其是心态上做准备,哭也好,笑也罢,都必须有节制。作为君子,既不能呼天抢地地哭,也不能满地打滚地笑。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人并不是理性的动物,大脑的理智中心叫做前额叶,情绪中心叫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指向前额叶的路径比较粗,且成熟早。因此,人人往往会被情绪控制所谓的理性。《思考快与慢》告诉我们,我们熟悉的框架效应、禀赋效应、锚定效应等等都是大脑在情绪的指引下,无意识的启动了非理性思考系统1。因此,“中和”是理性思考的必要前提。

    冥想、瑜伽都强调呼吸练习,其实也是在说明同一个道理,控制呼吸,关闭“眼耳鼻舌身”诸法门,观照内心,无受想行识,无色香声味触法。自然就能做到履中蹈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放假日,休息日,除了看孙女团团、抄十九大报告、干家务外,翻看最近除《芳华》还有哪些比较好的电影,没想到《解...
    长安闲花淡淡春阅读 588评论 0 1
  • 作为一名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研二的学生,我自不量力地“混进”【2018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学术年会】的会场。提...
    梁梦婷阅读 959评论 0 1
  • “痛苦是最佳创作期” 今天听了小昨姐分享的这句话,夸张却又真实。最近听了,见了,经历了一些友人或者是自己的故事,看...
    个个_形象管理师阅读 311评论 0 0
  • 厌而不得,不得而厌。恍惚之间我分不清这两者的因果关系,然后草率的判断两者都是一个概念。 有时候,我自己也分清自己想...
    哼哼怪阅读 18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