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能够长期专注于一些貌似无用的事情,这样的人应该是幸福的。但因为人群中能有此境界的人极为少见,所以由此产生的精神愉悦尚不足为外人道矣。埋首赶路当然重要,但抬头看天同样不可或缺。否则,人就会陷入南辕北辙的泥淖里无法自拔。
好学的熊彼特曾经是一位有志青年,年轻时,他想凭借对经济学多年的精研所得,试图去改变其时的经济结构。但一个社会的发展,却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运行套路,一直要等到年过花甲之后,熊彼特才深切明白这个道理,并放弃了其一贯的努力和坚持。
较之于伟大的熊彼特,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索尔仁尼琴对此的领悟显然会来得更晚一些。当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以放逐者的身份回到自己的祖国时,面对无数的掌声与鲜花,这位时年88岁的老人,竟然对以往的不懈奋斗产生了深切的价值怀疑。因为他曾当众陈述,自己也不知道这么多年的坚持是否正确。
事实永远是,不论如何宏大的理论和思想,如果想和当时的整个社会展开较量,并渴望对其运行产生影响,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以卵击石,不会有任何值得称颂的好结局。在此,即使深刻如鲁迅者,也只能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慨草草收场。
苏格拉底的观点是,年轻的时候,我们会为一个高贵的理想而死;年长的时候,却又会为一个神圣的目标,去选择卑微地活。这样的简单概括,其实已经完全道尽了人心处所有的繁花与悲凉,进取和失落。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凭居有所思。或许现在的你,还没有这么深的感悟与心得。如果真是这样,就请再努力一些,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