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烟火土灶
吃着眼前的牛肉丁、炸带鱼,想着的是家里的土灶,儿时的回忆便像潮水般涌上心头……
“好了吗?我闻到花生的香味了,爸爸,可以吃了吗?”那个时候的自己,对于炒花生的概念完全是爸爸自己在家里炒的。爸爸会提前梳理好一些有些粗的沙子,尽量弄干,放在锅里炒热,导入捡好的花生,不停地翻炒,香味就在不停的翻炒中弥散开来,于是我和弟弟妹妹们便凑上去……炒花生用的就是家里的大锅,那个时候的土灶,妈妈烧着火,爸爸翻着锅,我们就在旁边一边叽叽喳喳,一边时不时从锅里拿几个花生吃。这是最早的关于土灶的回忆了,炒完花生之后,便是蒸馒头,炒炒米,下饺子,炒菜……感觉年味就是这么一路闻到结束,妈妈的手艺也是一直吃到到过完年。
一直到我离开家去外地求学之前,每年都是这样过来的,我都不觉得是多么稀奇的事情。直到上大学,离开了土灶,才知道妈妈炒菜是多么好吃。
大学食堂的菜是大锅饭,感觉吃起来就是填饱肚子,这个时候无比怀念妈妈做的菜。因为妈妈跟着村里的大厨学过,其实也就是白事或者是喜事的时候,妈妈跟在大厨后面学的。之后妈妈无论做什么菜,真的都无比可口。我也不知道妈妈做的菜为什么好吃,但是就是说不出来的好吃。那个时候,我在底下烧火,妈妈便用家里的大铁锅炒菜。先放入自己家里炸的花生油,妈妈一边放一边跟我说,油放的要适量,而且一定要让油热,大火烧,烧到油要冒烟的时候再放入葱姜蒜,炒香之后放入想要吃的菜,在大火中翻炒即可,那种大火噼里啪啦,锅里香味四溢的场景,我现在还是感觉历历在目……炒出来的菜带着妈妈独特的味道,带着铁锅独有的味道,甚至觉得和现在外面大厨的手艺比起来,也真的不差什么,色香味俱全,在我看来,必然是非常美味的。所以每次能够回家的时候,我也一定带些妈妈做的菜,带一些煎饼,去学校吃,同宿舍的闺蜜也夸赞妈妈做的菜好吃。其实那时候的我还是有些骄傲的,因为妈妈牌的美食确实是非常美味的。
后来,在外地工作,离开了家,没法吃到妈妈做的菜,有的时候真的很是想念,想念妈妈的味道,想念家里的那口锅,那些烟火气。于是学会了自己做饭,可是无论我怎么努力,也做不出妈妈做的菜的味道,不是这道菜差点味道,就是那道菜缺点什么,于是过年的时候回家和妈妈学。可是放油的量差不多,菜的品类一样,炒的时间也差不多,可是就是味道不行。后来妈妈说,土灶铁锅的味道是现在那些电磁炉、煤气灶能比的,我顿时就悟了,才知道无论怎么努力我一定做不出那种味道了。于是我就各种从家里带,妈妈煎的带鱼,炒的牛肉,焖的鸡肉,炸的丸子……但凡我能带,就都带着,就想着能多接触些独属于家乡的烟火气,独属于妈妈的味道,记住那烟火土灶的味道。
现在自己做饭,基本上是能吃,回家的次数少,在结婚之后,回家就更屈指可数,就再也找不到那种味道了,那独属于妈妈的味道只留存在记忆中,现在脑海中还能浮现出小时候我在土灶下烧着火,妈妈炒菜的情景,仿佛那香味还能扑鼻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