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四境·诗词研创哲学思考
作者:薛志鹏
昨夜,拜读刘庆霖老师《抄袭模仿之风不可长》,沉思良久,唏嘘数度,颇有同感。今日,又惊见刘镭学友谬誉,实不敢当。
但是,愚人胸中确有几句肺腑之言,不吐不快,于忙碌中凑一拙文,权作对刘庆霖老师《抄袭模仿之风不可长》一文的支持与响应。
当今诗坛,不乏频传,亦泥沙俱下,部分人为一己之私失去文人底线,抄袭剽窃之风日盛,且明目张胆,令人咋舌。
诚然,前人之精髓浩如烟海,多是与山山水水然、苍天大地同悟而得佳句,非无病呻吟与茫然抄袭与剽窃。
吾辈才学,不及古人分毫,但亦可自觉、自律、自强,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学习,持续丰富知识及阅历,方为诗家之本。
愚人作为诗痴一枚,见刘庆霖老师之感慨,不禁让我回想起自悟而得“诗之四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似是山、看水似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当然,此论基础,是来自禅宗“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境的思考与拓展。
诗之四境,诗词与哲学的贯通之道,文学与哲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之本源逻辑相辅相成,是诗词学习的四个必经路径或是四个阶段,是诗词融汇哲学的一种思考方式。
多年来,本人一直坚持体悟“诗之四境”,认为其体现了从“表象—怀疑—本质—回归”的螺旋式思维进阶模式。
这一理论既汲取禅宗智慧,可融入诗词创作实践,为理解艺术创作与人生境界提供了另一种契合诗词创作的现实视角。
愚人不才,学识浅陋,但为了探讨诗词学习与创作,仅对自悟之“诗之四境”略作粗陋诠释:
一、第一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观摹写,纯粹感知
认知层面:初习者,入门境。初习者初入诗门,以纯粹感官体验为基础,对山水等物象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形态,将“名称”与“形态”直接对应,不探究深层意义。
创作特点:白描式描写,细致刻画物象外在特征,追求“形似”,情感表达直白,如“青山如黛,碧水含烟”。
心理状态:心随境转,被表象吸引,有明确的“目的心”,是创作的初始阶段,也是艺术积累的基础。
哲学关联:契合儒家“格物致知”的初级阶段和道家“婴儿之态”的纯真感知,是艺术创作的“入门境”。
小结:纯粹描绘自然景观,无深层哲思,却清新自然,体现第一境的直观之美。
二、第二境:看山似山、看水似水·质疑探索,虚实相生
认知层面:常习者,过渡境。习练日久,开始对“表象即本质”产生怀疑,意识到事物可能存在多面性,处于“似懂非懂”的探索阶段。
创作特点:在描写中融入疑问与思考,物象呈现“似是而非”的朦胧感,虚实相生,如“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心理状态:“分别心”松动,主动思考“山为何是山?水为何是水?”,却未找到明确答案,处于“困惑—探索—觉醒”的过渡期。
哲学关联:类似儒家“学而不思则罔”的思辨阶段,也是禅宗“初发菩提心”的探索状态,是艺术创作的“过渡境”。
小结:表面写山,实则融入对事物认知局限性的思考,体现第二境的“似是而非”。
三、第三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解构本质,超越表象
认知层面:久习者,破迷境。此时,久习者已彻底打破对“名”与“相”的执着,洞察事物本质,领悟到山水等物象的“空性”与“缘起性”,超越表象认知。
创作特点:借山水言志,托物喻理,“物我分离”,通过山水表达哲学思考,如“山,沉稳如仁者;水,灵动如智者”。
心理状态:“目的心”大幅减弱,不再被美丑、善恶等二元对立束缚,但易陷入“反表象”的偏执,是艺术创作的“破迷境”。
哲学关联:契合禅宗“空性”思想,万物无固定自性,道家“齐物论”、儒家“格物致知”的高阶(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结:山水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融入“空性”思考,体现第三境的“非山非水”。
四、第四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圆融归一,返璞归真
认知层面:升华者,入化境。升华者已思维,超越二元对立,既不执着表象,也不刻意否定表象,而是“如其所是”地接纳事物,达到“物我两忘”的圆融。
创作特点:“物我合一”,山水既是具象的自然景观,也是内在精神的载体,在平凡中见深刻,于简单中寓丰富。
心理状态:“无目的心”,心不随境转,而是“境随心转”,在世俗中保持通透,是艺术创作的“入化境”。
哲学关联:禅宗“不二法门”(本质与表象统一)、道家“道法自然”(顺应本真)、儒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小结:山水与人融为一体,自然流畅,无刻意说理,却处处是禅意,体现第四境的“山水即我心”。
五、诗之四境关系表:诗歌创作的螺旋式上升
诗之四境,并非简单的线性递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认知历程

六、诗之四境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
1.循序渐进:初习者应从第一境入手,打好“形似”基础,莫急于求成。
2.勇于质疑:进入第二境时,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在“似是而非”中寻找创作突破点。
3.深化思考:第三境是创作的关键转折点,需透过表象挖掘事物本质,赋予作品哲学深度。
4.回归本真:最高境界是“看山还是山”,历经千帆后回归朴素,在单纯中蕴含丰富,于平凡中见伟大。
七、诗之四境总结:从山水到心灵的艺术升华
诗之四境,与其说是诗词创作的方法论,不如说是人生境界的一种映射。
从“看山是山”的纯真;到“看山似是山”的困惑;再到“看山不是山”的顿悟;最终抵达“看山还是山”的圆融。既是艺术创作的历程;也是人生智慧的成长轨迹;更是在山水之中照见本心;亦是于世间万象之中领悟永恒。
诗词创作应谨守“山水即我心”之本,切勿抄袭、剽窃,除被诗坛所不齿,亦对自身诗学成长百害而无一利,只能是害人害己,得不偿失。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望某些大聪明三思而行。抛却目的心,在世俗中保持通透,以趋化境。
愚人自语:青山碧水无新旧,日月流光鉴古今,唯人有心使然。
愚人即兴赋小词《鹧鸪天·诗之四境》(中华通韵)一首,以结“诗之四境”小论,并与诸位诗友共勉:抱月听江虚叩门。拨云探道久相寻。悠然啸傲苍崖阔,自在从容化境深。悬壶小,大乾坤。须弥芥子纳诗心。河山与尔悲欢共,物我合一始见真。
——2025年11月25日,即笔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