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哀公时期,朝廷被一群奸邪不正的人把持朝政的现象。这些人结党营私,排挤正直贤能之士,导致百姓不满、民心涣散。
鲁哀公问政。孔子在回答哀公如何使民服时,提出应“举直错诸枉”。举直,就是提拔正直的人,错,就是放置于邪曲之人上。直者居于上,而枉者置之下位,使其贤者得尽其才,而不肖者有所受治。此与夫子“尊贤容众”之德相合。“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康有为曰:“夫国者,合民而为之。民服则民心固结而国立,民不服则人心散乱而国危。”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服国家才能政通人合。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那么如何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在孔子时代,就要靠主政者的识人水平。蕅益大师曰:惟格物诚意之仁人,为能举直错(措)枉,可见民之服与不服,全由己之公私,不可求之于民也。
以德治国的君王,心里装着人民,在为政之初,他会把心思放到人民心上。修身为本,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