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1 试错
在学校的时候,我尽量找机会去做一些可以突破我当前局限的事情,比如说,上大二的时候对媒体行业很感兴趣,趁着暑假参加了一个电视台的实习生面试,很开心地在电视台玩了两个月。
我自己的专业和媒体行业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但我喜欢编剧,对这个行业感兴趣,会幻想,虽然前期我的专业选错了,但是是不是可以毕业以后从事这个行业而不是继续错误?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如果不去试一试,感受“如果得到”时自己内心真正的感觉,会很难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总编是一个很喜欢讲道理的人,面试的时候明明可以十分钟解决硬生生跟我面了一个多小时,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他在讲,我在点头。
莫名其妙地进了,两个月的时间跟着总编跑来跑去,了解到一个节目的制作整个过程。虽然表现还不错被领导表扬了一下,但这一次的实习让我知道,关于从事媒体这个行业的梦可以醒醒了,我不适合这个。
这段经历和我的专业没有任何关系,我仍旧不知道未来从事什么工作,但是我知道自己在这一个领域可以不用去尝试了。
2 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是你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啊
大三的时候课程少了,去了一家IT公司实习,主要的产品是手机。那时候主要是去了解,未来我如果从事这个行业我的工作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做编程,除了看书,应该怎么去更高效地GET到技能?
在那家公司实习了六个月,从最简单的寄快递开始,到机器管理,到管理数据库,到学习做一个数据系统,一步步学会了基础的编程。
然后我知道,我不喜欢这样的每日都需要在一堆逻辑,循环、编码里一日度一日。于是排除了做程序员的这个可能的选项。
未来的选择很多,对你最想要从事的那几个选项进行排除。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是你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啊!
3 局限
我一向相信人定胜天,常常逆数而行,然而人力毕竟不敌天命,人生大限,无人能破。——《树犹如此》
最开始认识自己的局限也是在思考未来方向的时候,由于一直学的是理科,未来能够想到的也都是和专业相关的工作,这种思维让我将可以选择的范围缩小了许多,包括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完善,也就局限于一个比较小的范围。
大四的时候在另外一个公司实习,遇到一个很有见识、有影响力的老板,他说,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像是以前那种如裁缝、木工等通过掌握一门技术而混口饭吃的时代了,而是一个综合性的需要你尽量去展现自己的时代。
他举了一个例子,以前一个在他下面的组里实习的女生,专业是学计算机的,但找了一份在化妆品行业的工作,凭着自己IT技能、较强的逻辑思维在同事中脱颖而出,并创造新的系统,给公司带了很大的收益。
有的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而能够站在一个突破自己局限的高度上思考问题,是影响选择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大多数人,特别是那些和我们一样在学校里接受类似的教育观念的同学,都在一个水平差不多的高度上想问题。我始终觉得,在读书的时候,应该努力想想自己的局限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突破这种局限并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
白先勇先生在《树犹如此》里说了这么一段感伤的话,“我一向相信人定胜天,常常逆数而行,然而人力毕竟不敌天命,人生大限,无人能破。”
这种话更像是一个垂暮之人或者因为受到了挫折而讲出来的丧气的话,一个人的局限的确很难突破,甚至有的人活了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的局限是什么,但是一个想要生活得更明白一点的人,会努力地去尝试突破,踮着脚尖去够着那个视野的天花板,打破它,让自己出去。
年轻的时候,即使身处于还在上学读书的时代,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视野里和思维上的天花板,并在此基础上规划自己的未来,比如说工作,或者生活。
上篇:儿童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