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长安,这是一个在唇间呢喃,就有无数遐想的名字,那里承载了我对盛世的所有幻想。
我去过两次西安,未来也可能再一次登上西安的城墙。
第一次走在西安的大街上,凌冽的寒风,让在春城长大的我,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寒风刺骨。
数年过去,我至今还记在西安的城墙上,有一副长安城的沙盘。
那天,我从城墙上走过,看见拥挤的人群围在一处,出于好奇我也凑了过去,人群的中央是长安城的沙盘,而一个老人,正伸着长长的杆子,指点着沙盘,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曾经的故事。
他不是导游,只是一个普通的西安人,但他飞扬的神采,侃侃而谈的自信,从骨子里就透出身为西安人的骄傲和自豪。
是啊,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都在这里落地生根,于是,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也带着盛世的印记,骄傲而自信。
《盛世长安》,当这个书名映入眼帘的时候,那些久远的、深藏在骨子里的血脉似乎被唤醒了,那座万邦来朝、傲然屹立的古老城池,历经岁月的洗礼,仿佛就在眼前。
曾经出版了《长安春秋》和《地下长安》的刘庆柱先生,结合了多年的考古发现,讲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相结合,写就了这本《盛世长安》。
汉唐长安,这颗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明珠,被人缓缓揭开了面纱,中华五千年不断裂的文明特性在长安的身上熠熠生辉。
从书中可知,长安之所以成为长安,与其地理位置关联甚深。
地处关中盆地的长安,地理形势十分优越,地势平坦广阔,这对于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尤为重要。
关中地处华北、西北、西南和中南几大地区的交界之地,通戎狄、连巴蜀、接三晋、达楚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八水绕长安”,长安附近的八条河流不仅保证了古都城的用水,更是重要的运输通道和重要的军事屏障。
天然的优越地理环境,让汉唐君主选择了长安,从此,长安成了盛世的象征。
还记得在在看《长安十二时辰》时,方方正正的长安舆图看得人极度舒适。
从长安到燕京,中国人“择中建都”的理念一脉相承,对称规整的审美也从未变过。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25条纵横交错的大街,将全城划分为109个坊和东、西两市,棋盘一般的布局为这座古都城烙下了“规整”二字的印记。
《长安三万里》中除了“将进酒”的高燃片段,高适在长安酒楼和李白的片段也让人记忆犹新。
随着胡姬旋转的舞步,张扬奔放的长安也跃然眼前,醉酒落水的贺知章、狂放不羁的张旭、谪仙入凡的李白……
一根窄窄的木板,尽显诗人们的盛世风采。
唐代长安是座诗城,京都的博大清新,为诗人们提供了无尽的素材。
他们从各地奔赴长安寻梦,又从长安走向全国各地,长安是他们心中的圣地,无数的佳作从各个角度描绘这这座世界名城,他们历经了长安的繁华,而他们的诗作则见证了长安的繁华。
大唐的繁华还体现在它的开放性。
还记得中学历史课本上,曾有一幅外国使节觐见唐太宗的古画。
万邦来朝的盛景,也只有在海纳百川的大唐才能看见。
鸿胪寺内,来往的使节络绎不绝,除了边疆地区的使者,这里还有亚洲和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外交使者。
长安街头金发碧眼的外国使节是长安城强大包容的佐证,而唐文化也随着这些使节的脚步走向世界各地。
刘庆柱先生在《盛世长安》中,图文并茂地讲述着这座古都城的过往。
正如陕西博物馆出口的那句话“让过去拥有未来”,在出土的遗迹和文物中,汉唐长安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它曾经的强盛、包容、开放,给这座城市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
回首长安,那时我们的来时路,展望西安,那是我们的将来。
愿山河永固,长安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