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省高考成绩陆续放榜,几家欢喜几家愁。
说实话,那些高考状元的风光无限着实令人艳羡。有些学霸,他们是自带光环的。
而立之年的我,远离分数的世界已久,看见和学霸有关的消息,依然为之侧目,忍不住想鼓掌。
然而更多的人,为了高考和分数而挣扎,年复一年。终于跨过了那道分界线,以为从此抵达终点,往后总是晴天。
背诵了那么多的古文,做过那么多习题,在走出高考考场的一刹那,全部还给了中学校园。
然后读完四年大学,成功获得一纸文凭。
走入社会,新的起点,似乎一切归零。
2.
前两天,文友清扬推荐我看了一篇文章。
一位中国学生初中毕业后去美国读高中,而后考上美国大学。在中美教育模式切换中以亲身经历写下的深刻感触。
作者说,在中国读书时,他是典型的临时抱佛脚,平时课堂听课漫不经心,课后作业随意应对,考前突击。
凭着小聪明,他考试成绩总能名列前茅,家长和老师也就放任他随着性子。
在中国校园,考分就是王法。
到了美国,他惊觉这里的“高考”不是按两天发挥出来的分数定乾坤。
申请大学时,参考的是高中四年(美国高中四年制)每门课程的平均绩点。而每门课的成绩是每一次课堂测验、课后作业、课堂表现以及期末考试的综合。
从此,他再也不敢耍小聪明了。
跟着老师,他踏踏实实地学习新知识,及时消化和理解,转化为自己真正的内涵。
一步一个脚印,教育内化成了个人素质。
而不只是有口无心地背诵,战战兢兢地研究答题技巧,然后在迈过考试关卡的瞬间如泄洪的水库,感觉大脑空空,什么也没有留下。
3.
我没有在美国受过教育,相关了解也少得可怜。但那么多人趋之若鹜,把孩子送去美国校园镀金,想必美式教育的确有其可取之处。
结合自己从小学开始,冥冥之中一切为了“高考”而拼搏,甚至忘记了要好好生活,有些话,很想说一说。
无论是否考出了理想的成绩,亲爱的孩子,你都要真心为自己鼓掌。在求学这条艰苦的道路,你已经坚持了那么久……
也许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又有什么关系!
高考其实是一个新的起点。从此,不再为分数消得人憔悴,从此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所在。
对很多大学生来说,第一次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第一次,学着独立去承担风风雨雨。
无论高考的分派机器把你送到了哪里,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关键在于,永不言弃,永不认输,努力打好手中的牌。
活在当下,此时此刻。努力拼搏。
生命是一场马拉松,把评判的跨度和广度拉长,等大家都古来稀,再回头看一世沉浮,高考那一段人生路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平淡无奇。
4.
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自己的高考已经成为远遥的记忆。而孩子的高考,恰似一阵风起,气息扑鼻。
眼看着孩子的小伙伴们提前进入了跑道。幼儿园年纪,学外语,学围棋,学舞蹈,学泳技。
也着急。
但我更在乎的是,让孩子享受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如果ta 想学,全力支持,如果ta不愿意,适当建议,给到必要的压力,本质上由其自己决定。
成为学霸又如何,是个学渣又怎样。人生而不同,有些人长着读书的细胞,有些人却是做生意的料。
为人父母,始终记得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给与孩子相适应的引导和支持,这是一种莫大的智慧。
没有人天生懂得如何养育孩子,在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和同龄人切磋,一方面也要和孩子平等真诚地交流。
当我们因为孩子的未来而焦虑时,切记不要过度用力。
当我们忍不住想把自己未竟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时,一定要问问孩子是否愿意。
当我们迷茫的时候,或许孩子会给我们答案。
高考之外,处处皆生活。
二十年校园生活,我得出痛的领悟,如是。
一个从小生活得丰盈的孩子,必能更有力量去抵挡高考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