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信仰。”
这句话,是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来用作自我指导。
最近,简书首页鱼龙混杂,许多作者似乎都迷失了方向,对一些小事各种评论,甚至形成了站队,就拿“中国超模维密摔跤”一事来说吧,有人认为应该支持和鼓励她,也有人讽刺和挖苦。在我看来,当然无条件支持她。
为什么?因为她是我们中国人,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国家能够对世界宽容却不能够对她的子民宽容吗?对一个人的小失误这么“耿耿于怀”?这是我们大国子民该有的胸襟吗?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每发生一次热点事件,必然会形成“多方势力”的交错,其中纠缠清醒者都心知肚明。
娱乐新闻拿来炒作一波,商业拿来用来作推广文案,热点作者可以蹭热度来将自己推向大众,一些盲众赶紧站队好表明自己的立场,借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好“自慰”到我是一个有抱负的人,来给苦逼生活的自己一点精神安慰,所谓阿Q精神,来给自己找到过下去的理由,对每一类人都没有必要苛刻的指责或者给予别样眼光,这便是生存之道。
我们、每个有思想的、有理智的人,对事情要有全方位的思考,在鱼龙混杂的社会中找到自我,看清真实的自己,逐渐的找到方向。
每个沉思的人都会迷茫。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想的越深远,越会发现自己的幼稚和无知,越会对眼前的混乱乏味。西方哲学有过一段虚无主义,在我看来虚无便是极尽深思,想自己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想了一圈发现毫无意义,与世隔绝。无论做什么都和世界无关。是这样吗?是的。想想便是,你做的怎么会和世界有关?世界是一个空间,你的行为、你的思想怎么会和空间有关,这些都只能影响你自己,而你自己来决定你能否改变这个空间的受力使之变形。
还有一种叫颓废主义,在我看来是虚无主义的过渡。当你与世界毫无联系,你对世界毫无意义时,你便与世界形成了隔离。这样会形成一种认知,便是:
“如果我和世界无关,那么我的存在便失去了意义,而我要让自己有意义,便只好放纵自己、所向披靡。”
虚无主义和颓废主义,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思想的终点,要向着一种包容世界的大爱做立身之道。如果每个人都奉行着一种大爱,便是孔子的仁爱天下。然而细想,如果这样,便会少了许多乐趣。所以在矛盾中抗争,在抗争中坚持正,在我便是心之所向。
一旦,你开始陷入沉思,迷茫只会不断的扩散,就像一片大雾遮住了远方,而你只能看到眼前。
这时,你要明白,迷茫是必然过程,清醒是偶然。这些都无关紧要,在矛盾与抗争中发现真实的自我。
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信仰,在迷茫中抗争,在颓废中保持清醒的思考,直到眼前一片黑暗,你吹口气,便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