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为法界白领

第三、第四天的培训,我突然想起来老师的一句话,你在看法律法规条文和政策文件的时候有认真的看目录吗?看的不多但是目录是体现制定者思路和逻辑的最直接的体现。从目录就可以看出制定者对文件涵盖的行业或者范围的结构和逻辑的理解,相关的专业术语和法律词语的构成要素就可以从目录中进行抽丝剥解。我就想到这次培训的课程安排,先是理论-民法-刑法-礼仪-行政法-职业规划。我们省律协是什么意思呢?我又想到了于老师关于法律职业范围的那张剑桥大学的表,正巧对上了前两天的老师讲的打着金领的旗号,干着白领的工作,领着蓝领的工资,过着农民工不如的生活。

前两天讲到了黑领区域,这两天讲的是民刑法和文明礼貌的白领区域,之后行政和职业规划就变成黑领了吧,考虑到给自己一点信心,就不讲农民工般的生活吧。不得不给自己泼一盆冷水,不管是公律也好、社律也好,这条路确实不好走。主要是这条路是不绝对的,充满了变数,既要顺势而为,又要耐得住性,还要守得住心。

案件有限卷的厉害。老师把律师和医生比,看书只能知道皮毛,经验才能告诉我们真实,但医生每年的患者是全国的人民,而全国的案件加起来也不过4600万件,而且可能其中5%的大要案件包含了50%的律师费,在法律界金字塔尖的5%律师掌握了他们,这也是达尔文效应下的市场形成的一个固定的态势吧。新律师也许只能在挑剩下的骨头里找到自己的运气了,没了案子的磨练,职业规划也成了空中楼阁。

AI带来的冲击。好几位老师都讲到了AI对法律界带来的冲击,一位老师说在广州的论坛上,律师得出的一个基础性的结论是,法律AI得到相关法律的各种策略和文书已经可以达到律师界的平均水平。平均水平我想就是白领了吧,虽然和交流有关的查证、沟通、上庭的活AI很难代替,但至少起诉焦点、文书已经可以不用人了,那白领就将变得更不值钱了。

前路的不确定性。知识产权的许律师讲到,律师不需要太博、但必须要专,他讲到自己从老师辞职,直接选了当时政策刚刚开始重视的知识产权专业,并在这个专业多年打拼才站到了金字塔上可以看向远方的位置。可能各个专业都有一定的发展性,但是适不适合自己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如果不适合,那肯定走不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