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一个朋友和我抱怨,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就是和他说不明白,我都讲的那么清楚了,一二三四步骤再清楚不过了,随笔一个能听明白话的人都应该 明白。
我听完了就笑了
我说,学校的老师讲课水平比你怎么样,
他立马回答我,肯定比我强啊,要不人家能当老师啊,
我接着又问你小学考试成绩怎么样
他又说,一般般,考个八九十分,也算是中游吧。
我又问,现在让你去考小学的试能考100吗?
这哥们连想都没想直接说,那肯定没问题。
我说当时你怎么没考100分,是小学的知识很难,还是你的理解能力有问题?那么简单的加减乘除你小学都算不好,难道是老师教得不明白?
他说,是啊,当初为啥就没听明白呢
好了,为啥小学那么简单的知识我们都学不明白呢,我想老师的教学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我认为这么简单的知识点不论用哪种方法讲明白这事应该不难,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小学老师肯定是在教学上没有问题的,那问题就是出现在了学生的身上,你讲的再明白,可是我听不明白,即使是加减乘除这种基本运算,不要惊讶,看看自己的小学、初中就知道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知识的传播难度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来解释下这种现象:首先每个人的认知过程都是存在障碍的,每个人都非常的主观,也就是说,这世界上我就能感知到自己,我认为的东西是经过我的大脑,我认为的东西应该就是对的,应该就是道理,我的知识点就是正确的,这是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思维中建立起的屏障,我们通过自己的认知来认识这个世界,任何外来的信息和知识我都要下意识的否定掉,即使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事情,我也要慢慢地消化,甚至哪天自己真正碰上这样的问题后,用知识的手段解决掉我才能认可这个知识。
再次,我们在认知的过程中总存在信息遗漏,这是通病,也就是为什么读书只读一遍是效果很差的原因,我们每次阅读都会从中发现新的意义,即使是你只字不差地阅读,每个字都看到甚至读到也会有遗漏的信息,注意力的波动会造成我们接受信息的疏漏,这还是主观想接受的信息,更别说那些一开始就反感的知识和信息,那基本和没听过是差不多的,不信你就看看大学期间自己的状态吧,甚至老师都给你灌不进去了,你也省下了还给老师这一步,多少人在大学课程是在睡梦中度过的,一说都是泪啊。
最后就是知识传递方法和我们个人的接受方法的问题,每个人对每个知识和信息都有自己的认知方法,我们在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时候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来传播,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认知一个知识点是通过你的思维模式来理解,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你的生活经历、知识存量、大脑反应以及对知识的态度等多方面来理解,你在传播的时候肯定也是按照同样的思路来传播,因为你只知道你自己理解的通路,你也就下意识的认为只有这一条通路,回到文初的哥们身上,你就明白了,他说的如此简单的道理即使他描述的再清楚也只是在他的理解基础上,别人不理解不明白是非常正常的事,大家想想有一个游戏吧,用语言和动作传递一句话,每次传递,这句话的内容都会扭曲很大,到最后一个人你就会发现是另外一个意思了。
是不是这个问题就没法解决呢?其实想要完全消除这种现象,没人有这个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这种影响,你在向下属传递信息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为什么每次下完了通知都不放心,还要去检查下结果,甚至让你的下属重述一下你的安排,就是因为你潜意识也能感觉到对方并没有完全理解你,需要你不断地修正这个信息的传递正确性,一来二往,信息的正确性在慢慢提升,到最后就会接近你的理解和要求。这就是其中消除知识和信息传递失真的方法,就是不断地检查跟踪结果,让接受知识的人重述,这就是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的原因。也是最直接最高效的方法。
其次是在与熟悉的人之间交流的时候,你要尽可能地去了解你的沟通对象,他的经历、学识、生活背景等方面,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要把台灯的插头插到插座里,最起码你要先知道插座是什么类型的,两孔还是三孔,几相电等,这样你才能把正确的插头插到里面,实现电流的输送。(恕我用一个理工科的思维来解释),你必须要了解到对方的认知模型后,才能调整你自己的沟通策略,以适应于对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消除误解,提高知识的传播效率。学校不一直也在嚷着因材施教吗,就是这个道理。老师是在大多数人的认知基础之上研究教学方法,只能是适用于大多数人,总有范围之外的孩子,这事也不能怨老师,把孩子的认知水平提升到平均值之上就不会掉队。
知识和信息传递之难难于上青天,只要是你想要传播的知识和信息,那就结合对象情况花点时间,提升下效率,若不想传递那就剩下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认知范围,以扩大自己可以接收到的知识广度,没有人会主动去提升你的认知范围,大范围和小范围的认知会让两个人差距越来越大,因为大家接收到的知识量都是不一样的,更何况你还不接受,你平时看书吗?你是怎么看书?你以为两眼看到就是看了吗?越无知越无畏,当你意识到自己无知的时候,便是你开启自己认知范围扩大计划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