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难与共,而死于安乐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篇文章,我看过很多遍,而且在读书的时候就能背诵了。但直到今天,我才能微微从孟子的视角穿越时空看待这篇文章。
厚重的历史藏不住时代的印记,飞扬的文字是圣人智慧的结晶。现在的我终于可以用心体会作者的意境了,颇有不同的感受。
最近看了很多外国的著作,老外思维的严谨深深的让我折服,还一度抱怨以前怎么没有遇到这么好的书。现在明白了,其实知识的宝藏我们一直都有,只是我们不自知罢了。
突然发现,可能是固有思维限制了我的思考。我一直都在以白话文的认知模式看待世界,因而一直都不待见文言文,当然除了考试(笑~)。这让我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离我们并不久远的清朝用的就是文言文,白话文的出现不到百年,又如何承载中华5000年的文化底蕴呢?
细思则恐,或许我又该重新认识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