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众多资料记载,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在清代乾隆八年农历五、六月间,尤以农历六月即(公历7月中下旬)更是厉害。据当今专家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日至25日气温均高于40℃,其中25日的气温高达44.4℃,这也成为历史上我国夏季最高气温。此后1942年曾出现过42.6℃的高温,1999年夏季最高气温达到了42.2℃,但都未超过乾隆八年的这个夏天。
《浮山县志》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青城县志》载:“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东华续录》中亦载:“六月丙辰京师威暑。”
《续天津县志》载:“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高邑县志》载:“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中午的时候,锡都晒化了,那得多高的温度?
当时北京总共热死多少人?宋君荣引用当时朝廷官员的统计称,“7月14日至25日,北京近郊和城内已有11400人死于炎热。”实际被热死的人数当不止这些,加上其他地区,死人之众可想而知。
皇宫内的降温方法。
乾隆皇帝也是热到不行 大笔一挥写下《热》诗一首
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
展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
乾隆有一件降温法宝——龙皮。这东西降温隔热,往皇宫里一挂,立刻与外面冰火两重天。除了挂龙皮之外,御医还要给乾隆开一些防暑的中药汤,也能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 当然,挂龙皮,喝药汤都不能彻底降温,最有效的降温方法还是用冰块。清朝皇宫里的冰是冬天采,夏天用。紫禁城、景山、德胜门外、正阳门外有官窖18座,专门给皇上藏冰,光紫禁城冰窖就藏冰2.5万块。有这么多冰放到皇宫里,乾隆还热得死? 在古代,不光乾隆用冰块降温,以前的历代皇帝都是用冰块降温。 用冰最奢侈的是唐玄宗,每到夏天,他把金殿、后宫的地上都铺满冰,大臣上殿冻得直打哆嗦,后宫佳丽在屋里也得多穿点儿。用冰最蠢的是宋孝宗,直接啃冰块,结果拉了好几天稀。《宋史》:“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
为了降温,古人们也是绞尽脑汁,八仙过海。
最传统的一招便是“挥扇送风”,但要想让整个房间都有凉风吹,扇子得足够大。西汉时期,长安就有位能工巧匠叫丁缓,擅长机关器械制造。为了祛暑,他把七个一丈长大轮连在一起,做成一个扇凉风的七轮扇,“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要说最讲究的空调房,还得数“小资情调”的宋人!皇宫建有专供帝王嫔妃纳凉的“翠寒堂”。《武林旧事》里有详细描述:“翠寒堂畔,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寒瀑飞空而下,又置茉莉、素馨、剑兰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御第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这真真算是把纳凉玩出了花样来。
皇宫有帝王的大雅致,民间宅院也有自己的小情调。明人文震亨在他的《长物志》中描写了一个“敞室”:“长夏宜敞室,尽去窗槛,前梧后竹,不见日色……北窗设湘竹榻,置簟于上,可以高卧……湘帘四垂,望之如入清凉界中。”这间房将窗户拆除,屋前屋后栽种梧桐、绿竹,北窗下设竹榻一张,房屋四周悬挂竹帘,构筑出一个清凉小世界。
冰箱是达官贵人家里才有,而扇子却是人人享用的必备品。古人称扇子为“摇风”“凉友”“快哉风”,足见是避暑用具的头把交椅。秦汉以后,扇子形制有方、圆、六角等形,面料采用丝织绢素。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北宋诗人朱载上留有咏扇诗:“宫纱蜂赶梅,宝扇鸾开翅。数折聚清风,一捻生秋意。”
祛暑的扇子到了文人墨客手中,扇面绘制以图画,配以诗句,这件实用器物被开发出特别的文化涵义,才子们一开一合间,那扇的不只是风,而是品位。
到了夜里睡觉,自然还是怎么实用怎么来。竹子升温慢,凉席在唐代就广受欢迎了。躺在席面,最好再靠着冰凉的枕头。古人制作的“瓷枕”颇具巧思,枕面是一层釉,枕中则是空心,冰凉无比,“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
来碗冰镇莲子汤
客官还要“冰淇淋”不?
凉粉、冰淇淋、冰镇酒、冰镇水果……你以为这是现代人专属的夏日享受?非也!咱们的古人一样不缺。
冰镇水果技术含量不高,有冰就行。但冰镇西瓜应是唐以后才有的事情,西瓜传入中原大约是在五代、宋辽时期。《东京梦华录》记载有“雪槛冰盘,浮瓜沉李”,说明开封人已用冰冷瓜果解暑。而清热食物就更多了,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避暑汤等不胜枚举,其中汴梁以绿豆为原料制成的“细索凉粉”,算是一道流行小吃。
明清以来,伏日盛行吃莲子汤,《清稗类钞》中说“京师夏日……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宴客。人们招呼店小二时,也许和今天的差不多:来碗莲子汤,要加冰的!
朝廷下通知了今天太热大家停工半日
古代虽然没有高温预警机制,但遇到极端高温天,朝廷也会采取相应措施。
《宋史》讲述,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六月,盛暑,减京城役工日课之半”。翻译成白话就是,酷暑天,皇帝下旨,让在京的户外工作者每天工作量减少一半。“热灾”发生时,清朝乾隆帝也曾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助措施,在北京“街上和城门发放药物”,以减少中暑和死亡。
唐朝假日多,所以在小暑之后的三伏日,官府也会有一天法定假日。不管是进山倾听山涧鸟鸣,还是在院落筹备一场“夏日狂欢派对”,都是难得的一日清凉。据《开元天宝遗事》有对长安富家子弟开“避暑大会”的记载,“每至暑伏中,各于林亭内植画柱,以锦绮结为凉棚,设坐具,召长安名妓间坐,递相延请”。
避暑之俗,则从宋元明清皆有的各种《消夏图》可见一斑。画中人或是闲坐在荷塘畔、桐树荫,或是与老友相聚凉亭里、幽林中。喜欢宅在家的雅士们还会在室内焚香,青烟袅袅,盘腿静坐,有的则在堂前水池中,栽上白莲、茉莉、素馨等,让花的雅香氤氲入屋。
炎炎夏日里的这种闲适,绝对称得上“消夏”这个惬意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