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触不可及》:两个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相互救赎

看完电影《触不可及》,被剧中深情感人的温情和美好触动,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影片改编自法国两大家族继承人菲利普·波佐·迪·博尔戈的自传体小说《第二次呼吸》。

白人富翁菲利普喜爱极限运动,在一次滑翔伞事故中受了伤,摔断了第三、第四节椎骨,从脖子以下的部位全都失去知觉,他需要招聘一位全职陪护。

在众多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专业应聘者中,身强力壮、洒脱不羁、幽默风趣却毫无经验的黑小子得利斯脱颖而出,出乎意料独得菲利普的青睐。

得利斯出身于一个贫穷复杂的黑人家庭,本是个街头混混,抢劫入狱六个月刚刚获释,希望申领失业救助金维持生计。但失业救助金必须满足三次求职失败的条件才有资格申请。他应聘的目的,只是走个过场,需要一个被拒绝录用的签字,从而获得失业证明。不曾想在走过场时,却意外被菲利普独具慧眼亲自选中,给他一个月的试用期,并故意赌他坚持不过两周。

彼时,得利斯的养母因为他犯法不成器将他逐出家门。菲利普伸出的橄榄枝恰好为得利斯提供了安身之所,于是得利斯决定留在菲利普的豪宅试试。

虽然开始状况百出,但聪明的得利斯在专业人员的培训下很快掌握了陪护技能,他对菲利普没有表现出同情和怜悯,他常常忘记菲利普是个高度残疾的人,给予菲利普健康人的平等对待。

得利斯的活力犹如一束光,照亮了菲利普的生活。在得利斯潜移默化的感染下,菲利普感觉自己又重新活了过来,充满激情,活得恣意痛快。得利斯也因菲利普而收敛了自己,改变了粗暴的言行,不再破罐子破摔,适应了规律有约束的工作,甚至开始用独特的“艺术创作”表达自己。

得利斯表面看似是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实则内心柔软善良。他一直默默关心着他的养母和关系复杂的弟妹们。对雇主家那个高高在上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十六岁女儿,他明着拒绝她的求助,暗地里却施以援手。

得利斯和菲利普这两个身处不同阶层的人,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大相径庭,随着深入了解,成为彼此最信赖的朋友。

得利斯是一个街头混混,被排斥于主流社会之外,被人看不起,自卑到不相信自己可以干好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以为只有依靠申领救济金才能度日。菲利普是一个高度残疾的人,无论他曾经接受过多么严格的强者教育,多么成功,在别人眼里,现在仅是一具无法动弹只能依靠别人照顾的肉体。他这个一贯骄傲俯视一切的人,被身边人自以为是的善良绑架,承受着身边人泛滥的同情和怜悯带来的伤害,极度需求着别人的平等尊重。他们在彼此的世界里逃避着,如同两只惺惺相惜的困兽,渴望着理解和认同。

得利斯是生活在贫民窟的底层黑人,鲁莽率真,菲利普是受过贵族教育的社会精英,隐忍克制。这样肤色一白一黑、阶层一上一下、身份地位天差地别的两个人,一起分享着各自喜爱的音乐,讨论着绘画,在歌剧院里调侃角色开怀大笑。他们在彼此真诚的相处过程中,互相感染,上层的“雅”和下层的“俗”无缝衔接,相互融合。

菲利普的沉稳和包容软化了得利斯身上尖锐的刺,引导得利斯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逐渐走出生活困境。得利斯的不羁和率真唤醒了菲利普沉睡的激情和活力,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两个原本“触不可及”的人,“我知你不易,你懂我艰辛”,因着对理解和认同的相同渴望,像磁铁般相互吸引。两个有趣的灵魂彼此靠近,两人的心灵模糊了阶层的边界,跨越了世俗的鸿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建立了超越阶层的真挚友谊,从而在相互救赎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救赎。

影片主题深刻,叙事风格幽默风趣又不失温情,其传达的美好触及人们的内心深处,感人至深。两位主演的精彩表演,细腻刻画了人物性格的,使得两个角色栩栩如生。观众从“触不可及”的关系里看见了“触手可及”的友情,在他们的带动下,身边人都发生改变,敢说敢做,学会了温柔和关爱,故事得到圆满结局。

此外,影片的视觉效果和音乐也是一大亮点。片中运用自然的光线和温暖的色调,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音乐富有情感张力,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性和情感共鸣。

电影《触不可及》以其独特的魔力斩获法国2011年度票房冠军,荣获2011年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两位男主角弗朗索瓦·克鲁塞与奥玛·赛凭借精湛演技,共摘影帝桂冠。影片成为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佳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