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116-漾+28周+《城市观察日记》

      这几天回娘家了,除了父母家,还去了叔叔婶婶家,大学同学家,高中同学家。这样频繁的串门走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家居面貌的不同。

      父母和弟弟弟媳住一起。爸爸做装修拆除,是纯体力活。妈妈在家带孙子,做家务。弟弟德邦物流送大宗快递,很忙,晚归。弟媳做牙齿模具,离家远,回家也很晚。房子虽然在闹市区的小街小巷,也是年代久一点的商住楼,楼层环境有些乌烟瘴气,但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客厅小孩的玩具都有归处;厨房各种调味品一应俱全,灶台整洁不粘手也没有蟑螂痕迹,还有专门的饮水台;卫生间各类洗漱用品整洁有序,洗漱池也干干净净。最关键的是,地板永远洁净。

      叔叔的工作和爸爸一样,婶婶在超市上班,还住着一个待嫁的堂妹。楼层依然年代久远,10楼还没有电梯。但,采光好,通风好,面积虽不大,在摆设装饰收纳上很实在。最满意的就是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冰箱里满满当当,水果茶水一应俱全。纸巾随处可取,小孩不小心撒了汤水,各种清扫工具抓起来就可用,非常便利。

      大学同学是研究生毕业小学语文教师,离异独生女和父母住一起,所住为大型封闭式管理社区高层建筑,外观非常漂亮上档次。同学出门光鲜亮丽,开奥迪,健身、烘培。作为一个住了一晚的客人,她家体验却不是很好。我们一起煮饭,找不到调味品,没有合适的厨用工具,冰箱里的大蒜和姜都干瘪空壳了,洗碗没有洗洁精,餐桌、客厅都找不到抽纸。洗浴卫生间各类瓶瓶罐罐全摆放在地板上,各处接缝都藏垢。参观到主卧,寝室用品看起来很陈旧,窗台堆积杂物。整个给人感觉这套房子不像一个家,倒像是出租屋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能收拾出一餐美食和精致的出门装扮,也像是污泥里开出一朵荷花,需要魔法。

      高中同学家有个三岁多的小男孩,和婆婆同住(周末回老家)。夫妻俩全职上班,早出晚归,婆婆带娃做家务。同学家就和大多数有小孩的年轻人家庭一样,孩子玩具堆满家里的各个角落;卫生间虽拥挤也尝试着收纳;阳台晒满了衣服,也种满了花;厨房调味品齐全,厨具却有待规整。整个家体现出了家庭成员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要面对小孩和家务的精疲力尽。

      观察了四个城里两类家庭的情况,一类是60年代的父辈,一类是80年代的同辈。从家庭的家居环境和生态上,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家庭成员间的人生追求,家庭责任,对生活的态度,自身的能量储备等。

      老师在知娃课里说现在我们的家庭、人,在物质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基本的满足或过剩的状态。我觉得在我父辈这一代,他们还没有达到物质的基本满足,还在辛苦的为生存而奋斗。而我的同辈,都是大学生毕业,一个有小孩一个没小孩,家庭走向两个不同方向。但都清晰地感觉到她们在心灵上很贫瘠,精神上也孤独。我好为人师的毛病出来,很想帮助她们。有小孩的高中同学在我朋友圈的熏陶下,私聊知娃课,就迫不及待报名了。如今在社群里跟着学习,参加鸟窝,希望她能在咱们渡渡鸟妈妈哲学的引导下,找到人生的意义,生活的能量源。而没婚姻没小孩的大学同学,曾经跟她聊知行生学习,觉得不管是在她的语文教学教研上,还是人生思考方面都有很大帮助,被她反问一句“学费,几时回本?能拿到什么证”而搁置。我还没有找到她真正的焦虑点,无法激起她的需求。

      这次回娘家,和以前每一次回家都不一样。会无意识的往妈妈哲学的一些点上去思考,带着审视的目光。受自己的认知宽度和思考深度的局限,仅看个皮毛。或许还有带着优越感的嫌疑,却是实实在在的困扰,想弄个明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