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我挺在床上看微信时,看到小王庄二伯次子杨春峰的大儿子杨帅,发微信语音说,上次年内在北京路后枣小区家里拍的毕业作业视频指导老师看了,说不能以英烈的事迹为重点,应该重点表现当事人杨连山在为十四位南阳籍英烈找家后生活发生的变化,平日里为英烈找家的生活状态,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需要再补充一些镜头,通过当事人的日常生活表现为英烈找家的社会意义。我说,可以呀。你毕业的作业别的我也帮不上啥忙。咱有这个为英烈找家的资源,可以利用一下。你方便的时间回来拍摄,来之前提前一天给我说下儿。3月十二日吃了早饭,侄子杨帅发微信语音说,我已经进到十四中家属院了。我说,好的,我下去接你。打开门,见杨帅站在楼下,我忙下楼说,你过来了,上楼吧。杨帅到东面听的电动车旁取下来一个书包,背了,二人上楼。
于是拍了读书写字、站在阳台远望、在厨房炒菜、坐在电脑前上网的镜头。杨帅说,伯你可以说一说,退休了,也没有别的事做,就上午读读书,在网上发帖子。下午参加道德讲堂爱心公益活动,淘淘书这些事。我说,准备好开始时你说一下。杨帅看着摄像机镜头然后说,一二三走。我看着镜头说,我在教育上工作了四十二年后退休了。我的退休生活大致是这样的有事陪陪家人,和二个外孙玩玩。上午了在家或者读书,或者写寻找英烈的帖子;下午了或者参加道德讲堂、公益活动,或者出去淘淘书。2009年我在淘书时,在书堆了里发现了十四份南阳籍英烈的烈士证。一开始我是把它当做藏品收藏的,是妻子梁金丽的有句话给了我启发,她说,这些烈士证在你手里就是藏品。你应该送给烈士的后人,让一个生命回家了,让一份亲情回归了。我听了,认为说的对呀,就产生了一个质朴的想法,要给烈士的亲人送一个确信。让烈士的亲人知道自己的前辈是为国牺牲,是革命烈士,死得其所,无尚光荣。于是我就把烈士证上烈士的基本信息统计下来,列成南阳英烈名录,作为寻找烈士亲人的资料。一开始采用的是见到亲朋好友就询问,给一些人打电话,到一些村庄调查等等,后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进行寻找。我还利用节假日骑了自行车到南阳周边内乡、邓州、方城、社旗的乡村寻访行程累计二万多公里。十六年坚守,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已经送六位烈士魂归故里。在家里拍了后,又到永安路河边拍了跑步的镜头。然后二人来到老张旧书店门口,我对老张说,我侄子大学毕业要拍一个视频作业的,想在你这取几个镜头,在家里已经排了一些了。老张笑道,那可中,请拍了。于是在立在书架前,抽出一本书翻开看着,杨帅举了摄像机拍着,又在书摞上拿了一本书,看着后面的定价问老张,这本书得多少钱?老张说,你想要了,价钱好说。这时杨帅说,可以了。我又与老张聊了一会儿,我对杨帅说,中午了我请你吃碗扯面吧。杨帅说,不了,我婆骨折了还在住院呢,我想去看看,明天就回郑州学校了。我说,那行,下次请你吃饭吧。
三月二十日,阳光洒在美丽的南阳大地上,八全小学部的报告厅里,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我佩戴着鲜红的绶带,站在讲台上,身影透着一种坚定和崇敬,是大家心中的“河南好人”,今天我要给孩子们宣讲确山战斗英雄单华针烈士悲壮牺牲的故事。
台下的孩子们坐得笔直,眼睛里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教室的墙上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课桌上摆放着整齐的书本,阳光透过窗户,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我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述:“孩子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场激烈的确山战斗。在那场战斗里,有一位无比英勇的战士,他叫单华针烈士。孩子们的眼神变得更加专注,仿佛被杨连山的话语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单华针烈士和他的战友们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没有丝毫退缩。他就像一头勇猛的雄狮,奋勇杀敌。”我的声音逐渐激昂起来,双手在空中挥舞着,模拟着战斗的场景。“敌人一波又一波地冲上来,单华针烈士的子弹打光了,他就拿起刺刀,和敌人展开了近身搏斗。他的身上已经多处负伤,鲜血不停地流下来,染红了他身边的土地,甚至染红了战场上的小草。可是他依然咬紧牙关,不肯倒下。”我的眼睛里闪烁着泪花,他仿佛看到了当时那悲壮的画面。
这时,一个小男孩举起了手,问道:“杨爷爷,那单华针烈士最后怎么样了呢?”我叹了口气,说道:“孩子啊,最后单华针烈士终因伤势过重,倒在了战场上。但他的牺牲是伟大的,他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我们的家园,保卫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
教室里一片安静,孩子们都沉浸在这个英雄的故事里。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女孩站了起来,说:“杨爷爷,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英雄们的牺牲。”
我欣慰地笑了,说:“对,孩子们。英雄的故事不能被遗忘,他们的精神要永远传承下去。我们要记住单华针烈士,记住所有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付出生命的英雄们。”我宣讲完之后,孩子们纷纷表示要把这个故事告诉更多的人。走出教室,阳光照在孩子们身上,仿佛给他们注入了新的力量。而单华针烈士的故事,也将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地被传颂,英雄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前行。
生命未止,大幕尚启。
跋
作为一个天生的书呆子,喜欢书,喜欢读书那是与生俱来的骨子里的本能。因为喜欢书,喜欢读书,于是常常淘书。在淘书时会遇到一些退休老同志写的人生追忆、回忆录、家史行述一类书,想着看看就痛下决心买下了,看后觉得很有意义。人到了一定阶段,特别是退休以后,人生大体上也就如此了。已经做出了成绩,再想老有所为,有大的作为也很难了,顶多也就是发挥一些余热。如果没有做出啥成绩,基本上王瘸子腿就已了,再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可能性几乎是零。按照一般规律,接下来的日子能平平安安,全身而退,安享晚年,颐养身心,度过余生,那真是人生之大幸了。在此之际,回首平生走过的路,看到的是曲曲折折,坎坷不平的来路,看到的是歪歪扭扭的一行脚印。如果在脑海里过一遍电影,一个个镜头就会在眼前闪过。此时此刻,总结人生的得失、体悟、经验、教训,给自己留下一份人生的回忆,给子女留下一笔精神的财富,应该是有意义的事吧。
于是我也就萌生了写回忆录的想法,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趁着心情愉悦,时令尤佳,逐日把尚能忆起的陈年旧事,记录于纸。虽说也没有什么彪炳青史的丰功伟绩,也没有沙场征伐的呐喊吼叫,更没有安邦治国,决胜千里的运筹帷幄。写完之后,翻检一过,不过是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个人生活琐事。反复品味之后,还是觉得这些文字,毕竟是一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点点滴滴,对于时代、国家、民族、历史来说无关宏旨。但是时代的一粒灰尘砸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个人的遭际对于一个人来说,乃是实实在在的切身经历,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着自己的酸甜苦辣;有着自己的苦干奋斗,也有着自己的浮沉挣扎。于是记录在案,聊备存照,是为跋语。 杨连山二零二五年三月二十六日于十四中绿竹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