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一座雪山的名字,一座受西藏地区和全世界佛教徒敬仰的神山。这一座终年积雪的山,多少人仰望着它的伟岸,祈求着它带来的平安。
与其说《冈仁波齐》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影片中话语很少,更多的留给观众的是一种留白的思索。十一位藏民带着对冈仁波齐的期许,从家里出发。三步一拜九步一扣,就这样一拜一扣,一直到冈仁波齐神山。因着这种三步一拜九步一扣的模式,藏民们一天只能走八九公里。藏民们都身穿着耗牛褂子,双手戴着木板进行跪拜。如此高强度的拍打,身体与大地的摩擦,使得人非常耗损体力。即便如此,十一名朝圣者依然不畏困难,坚定前往。
天黑了,带着自备的木头搭起帐篷。在终年寒冷的西藏,大家点火取暖,围在一起时始终不忘念经,念经。
观看《冈仁波齐》时,心中异常平静,平日里众多的杂念在观看时荡然无存。仅有的是静静看着他们朝圣,念经。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这些朝圣者或许是难以理解的。花费一两年的时间在路途上吃苦,三步一拜九步一扣,沿途不断念经,每天行走八九公里,累了黑夜了搭起帐篷。一日又一日,直至到达目的地。为的是什么呢?
西藏地区的孩子自小被教导虔诚念经,活着是一种轮回,念经就是为了洗去自身的罪孽,祈求来生的顺利。出于信仰的关系,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如此虔诚的进行跪拜。只有西藏地区的藏民们。
城市的孩子自幼被教导好好读书才能有出息,才能有前途。好好度过这一生。这原是一种信仰上的根本不同。藏民们今生活着是为了来生,城市的孩子们好着是为了今生。这一基本价值观或者是信仰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看待人生的方式。
藏民选择了终身念经朝圣的过法,这种过法由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着,即使朝圣的过程百般磨练与艰辛。但精神上他们是幸福的。而城市得到孩子更多的在学校里拼成绩,在社会中拼名利。他们在物质上是丰盛的,但在精神上或许相对匮乏与单一。幸福感也许没有藏民来得强。
没有哪一种过法值得被批判。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过法。信仰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不同,人与人的差别根本无法在同一重量级上体现。因此根本无从比较。
你能相信一个怀胎六月的母亲不畏艰辛,不畏寒冷,三步一拜九步一扣的事情发生在城市吗?在城市,这母亲即使愿意,或许也会因此背起许多骂名。而在藏区,这位母亲能够。而且被认为这是一件被祝福的事,极为幸运的事儿。
从冬天出发,途经各种季节,各种恶劣天气。依然撼动不了他们朝圣的那颗心。《可可西里》导演说过,藏民们衣服或许很脏,但是他们的心是雪白雪白的。
影片中,有个细节特别打动我。朝圣途中,搭载帐篷杂物的拖拉机被经过的私家车意外撞翻了,整个拖拉机头彻底坏了。而此时的他们正位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离家很远,离目的地也不近。心里猜想也许他们会请求他人的求助,顺便休息些时日。然而,藏民们毅然决定弃车头,直接用人力进行拖拉。由于整车上的帐篷杂物异常沉重,需要全部的男人进行拖拉。于是,男人们在前面拖拉车,女人们在后面朝拜。一段距离后,停下。女人们休息,男人们沿路返回,重新进行朝拜。我无法说出心里看到这一幕的撼动有多深,到底是多深的信仰,多执着的相信着,才会令藏民们如此不畏困难,始终向心中之地欣然前往。
有这样一种说法:为促成某件事的达成,拥有富人思维的人会努力集合一切资源找方法找渠道,不是看自己手上有没有资源,而是根据自己要不要做这样一件事从而进行资源整合。如此看来,藏民们也许就是拥有富人思维的人,坚定了要做一件事,于此不顾一切,誓要达成。需要的东西或许不一样,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
从十一名藏民身上,我看清了信仰的力量。那是一道光,一道黑夜里的光,引领着人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