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老家

我们平均每两周就要回一趟老家,像候鸟一样来来回回,只不过远比候鸟频繁的多。

一来故土难离,婆婆每次回家就跟充电一样,在邯郸待超过三周,就开始心神不定,觉得该回趟老家看看。二来也是因为村中福利丰厚,每位村民每月有一百五的生活费,家里人多,攒到一起倒也小具规模,日常买菜早已绰绰有余。

虽然这笔生活费只限村中指定的几家超市消费,但一说回老家依然是欢喜的,毕竟对我来说,简直跟大风刮来的一样。

每次回家,婆婆最开心的就是超市采买环节,我婆婆开心,全家开心。

进入盛夏以来,全国开启高温模式,钢铁小镇也不例外。

无论寒冬酷暑,家里人都习惯了围在院子里一同吃饭。冬天还好,院子里有暖气,将小餐桌搬到太阳底下,暖烘烘的阳光打在身上,其乐融融的氛围溢于言表。

但是夏天任凭头顶上的风扇转到冒烟,豆大的汗珠以及包裹在周身的热浪让人心浮气躁。

以前熬到晚上,空气总归会一点一点凉下来,可是近几年,晚上十点多,空气还是温热的。老家方言里有个词叫“温吞”,来形容这种闷热又无法排解的感觉最为贴切,只是翻译成普通话,意思全无。

回到老家,娃的活动范围也大了很多,跑跑跳跳就是一身热汗。

刚开始的时候,觉得难熬,老家不能不回,娃也不能不带。

而且娃不可能总待在屋子里面,但凡有得玩,小孩子的感官仿佛自动屏蔽了严寒酷暑,可惜当妈的却不能。

好在人的适应性是强大的,临界值以下,备受煎熬,一旦突破临界值,那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状态,感受夏天,拥抱夏天。

我小时候家里只有一台破旧的立式电扇,从我记事起,它就缺个按钮,但这并不妨碍它一直服役到我十多岁时。

而且那时的村子里还经常停电,黑灯瞎火的三伏天也没少过过。

停电时,我家会集体把小板凳搬到门口台阶上,邻居们会自发聚集到十字路口纳凉,大人摇着扇子唠家常,小孩子们就成群结队的玩。

最令人激动的是来电的那一刹那,强光穿破黑暗,刺的人眼花,然后大家就会纷纷做鸟兽散,感慨终于来电了。

再热的厉害了,大家也会卷着凉席和被子上房顶睡觉。

有时刚爬上房顶,发现隔壁邻居也在,还能喊话问个好。

因为整个村子都黑乎乎的,所以天上的星星格外明亮。我姐教我认星星,不过她指的我一颗也没找着过,尤其牛郎织女和他们之间的那道银河。

每次我姐都问我你看到了吗,我都“嗯嗯嗯”假装找着了。天知道我姐是不是糊弄我,这满天星星看着都一样,她怎么就能分得清密密麻麻的哪条是银河。

等找回记忆中的夏天,今年的夏天也就变得不再难熬。

老家,通着我儿时走来的路。

新农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