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Day4/有效学习,从每日复盘分享开始
【2022.1.19/个人成长篇】《论语·乡党》
【一】精读复学内容
原 句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原 句 译 文
参加国家祭祀典礼后分到的祭肉,最好当天就食用,不放过夜。实在吃不完,留存也不得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要吃了。
原 句
食不语,寝不言。
原 句 译 文
吃饭的时候不谈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
原 句
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注:“齐”同“斋”,“必”也作“瓜”,见《论语解释》
原 句 译 文
即使是粗米饭和蔬菜汤,吃饭前也应该拜一拜,而且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二】收获新知
一、不宿肉:即使是祭肉也不能过夜食
——孔子很重视祭肉,《孔子传》当中就记载过孔子因为“胙肉(即祭肉)不至”而周游列国的故事。但即使是这么重要的祭肉,孔子也有自己的讲究,那就是不能放过夜,最好当天就吃掉。如果当天实在吃不完怎么办?那也不能放超过三天,过了三天,天子的赏赐也要扔掉。别说那时没有冰箱,即使是放到今天,我们也要学习孔子的饮食习惯,不管是多么名贵的食材,也要尽量做到当日食用完毕,如果存放超过三天,为了健康,还是扔掉吧。二、食不语:静静吃饭有哪些好处?
——相信本节课所学到的这句《论语》,我们小时候都被家长或老师教育过。为什么我们要养成吃饭时不说话的习惯呢?好处有三。其一,咀嚼食物时说话,难免喷溅,弄到共同就餐的人身上,十分不雅;其二,边吃边说,万一食物没吞好噎住自己,这是十分危险的;其三,说话时注意力难免被分散,无法体会食物的美味,影响就餐效果。这么总结下来,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孔子说“食不语”了吧?三、必齐如也: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在吃饭前向食物表达敬意,这种仪式在今天也能看到。比如基督教或天主教等信众会在饭前做祷告,日本人在吃饭前也会对着食物说一句“我开动啦”。尊重食物,珍惜食物为我们带来的能量,这就是敬畏自然和生命的体现。如果能让自己和孩子都养成这样的习惯,我们会更懂得珍惜。
【三】新旧迭代/自我收获
一、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的时候不谈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向孔子学习日常起居礼仪教养,养成吃饭时不说话的好习惯,静静体会美味的时光,养成睡前不聊天的好习惯,保证我们的睡眠质量。二、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在吃饭之前对食物表达自己的敬意,尊重食物,珍惜食物为我们带来的能量,这也是敬畏自然和生命的体现。
——每天向孔子学习,从内心正心正念,正确引导自己由内而外去践行,每天进步一点点,吾日三省吾身,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