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co.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小伙伴们都听说过吧?
我们简单地说一下这个成语故事吧!
相传晋代时期,有一个叫祖逖的小伙子,和他小时候的好友刘琨,每天一听到公鸡打鸣,就起来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刘琨做了都督。
后来,“闻鸡起舞”这个成语也用来比喻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奋发图强,坚持不懈努力奋斗。
我们虽然不能像祖逖和刘琨那样每天听到公鸡叫就起床去练剑,但是我们可以把他们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应用在读书上。
生活中,有不少小伙伴抱怨读书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那是因为你们没有尝到过读书的甜头。
在你们尝到后,会发现读书和不读书,人生是大不相同的。
一、读与不读,人生大不相同
知识改变命运,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农民出身的曾国藩,祖上三代都是农民。小时候的曾国藩并不聪明,甚至有些笨。
他到底有多“笨”呢?传闻有一个晚上,曾国藩在背书,房梁上有个贼,听他翻来覆去,始终背不下来。
贼听得实在是不耐烦了,从房梁下来,直接背诵了一遍,跑了。
虽然是个笑话,但也足以透露曾国藩是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孩子。
但是这样一个普通孩子,却一步步从秀才奋斗成进士,进翰林,到成为清朝的中流砥柱,走出了一条非常成功的逆袭之路。
他靠得就是“读书”。
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读书是向上走的敲门砖,如果不读书,可能连门都找不到。
曾看过一部纪录片《穷富翁大作战》,节目中一位富豪田北辰体验了两天环卫工的生活:
时薪25元,每天工作九小时;
住“笼屋”——仅能放下一张床;
辛苦一天挣来的钱只够买两个最便宜的便当......
他坚持了两天后,深有体会地说了一句话:“这个世界正在狠狠惩罚不读书的人。”
不读书,就很难摆脱贫困,倘若一直生活在阴暗潮湿地角落,人就会慢慢垮掉。
“我们没有选择。”住在笼屋的阿伯说出这句话时,充满了辛酸和无奈。
虽然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读书却最公平的,最有效的一条路。
27年前,初中辍学的张俊成是一名北大保安,一个月200多块钱的工资要养活一家人。
生活带来的苦难,让他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他每天都要告诫自己:
“好好读书,努力再努力。”
对贫穷的孩子来说,读书或许是他们改变命运和阶层的唯一出路。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他成功考上了北大法律系专科。
毕业后,张俊成回到家乡,做了一名职校老师。
通过读书,张俊成重新改写了自己的人生,成为老师,他用读书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
那些放弃了读书的普通人,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能走多远。
二、不要抱怨读书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1989年出生在云南的吉剑,原本是一个在数学上很天赋的孩子,却在高考时任性地交了白卷。
踏入社会后的吉剑才发现,自己当年不努力学习是多么愚蠢的行为,他自己的文集《像狗一样活着》中,写道:
在昆明时,干过建筑工人,之后做过餐厅服务员,帮人写过稿子,但收入都非常低,最苦的时候睡过大街,这就是我当时面对的残酷现实。
很多人不愿意吃读书的苦,却不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在这里想告诉小伙伴们,不要抱怨读书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特别是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中国科学院黄国平博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于别的孩子来说,读书,只需轻轻翻开书本就可以了。但是对黄国来说,却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生活在父母离散、贫困的家庭中,黄国平需要自己筹措学费,每天半夜去抓黄鳝,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他“光顾”过无数次。
被狗追,被蛇追,半夜落水的窘迫......他还需要面对好不容易抓的黄鳝,却被父亲偷偷卖了去买酒的绝望,交不上学费被约谈的脆弱......
黄国平为了读书吃了很多的苦,二十二载求学之路,历经磨难最终走出大山,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所以,不要觉得读书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上坡路,扛过一路的风雨,登上山顶,你会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三、读书,是改变自己最好的方式
喜欢读书的人,往往都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就像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大放异彩的董卿,她的文学修养让无数人赞叹。
不管多忙,她始终保持每天1个小时的阅读。
董卿曾说:
“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读过的书,哪怕不记得了,但读书与不读书的差距,在谈吐中,在气质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
读书不仅可以拓展你的眼界,提升你的格局,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你的人生。
孩子,未来的路很长,唯有读书,才能让人内心强大、气度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