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六祖坛经》之五

六祖坛经

《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似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坛经诸本集成》,汇集各种版本《坛经》十一种。

从门入者,不是家真。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门进入修炼的,只要是门,就不是真正自家的东西。这是要求修行者将这种本能从自己的内心里抛出来,抛出来后必须要摆脱逻辑,去掉人为逻辑。同时,对于自己的本身的迷醉要消除,才能引发生命本根的泉源。

禅,很奇妙,很潇洒,很让人欣喜。所以人人都喜欢谈禅说禅,可是真正懂禅的人看这些人,就觉得是在耍嘴皮子而已。有些禅师故弄玄虚,或者不说,这些都不好,常常被认为是在修口头禅。每个人都会说几句佛法,都会说几个禅理故事,都会念几句佛经,这些都是口头禅,或者是野狐禅。

野狐禅源于一个故事。有个禅师在讲座,讲完后有个不是本寺的老和尚不肯走,于是禅师就问他:你好像不是本庙里的。老和尚说:我不是,我是个狐狸。我从前也是出家的比丘,只因我说错了一个字,就堕了五百年的狐身。禅师说:你说错了什么字。老和尚回答:当时有个弟子问我,悟了以后,对于生死怎么样?我说:不如生死,结果就堕了野狐身,虽然我现在可以修成人形,但还是狐狸身。现在请教师父,我到底错在哪里?禅师说:你问我嘛。然后就狐狸就问禅师:请教师父,悟了道道人,生死怎么样?禅师说:不昧生死。

不入生死,即不能生,不能死,那佛如何救我们?不昧生死,即我们知道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一点都不糊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狐狸听后跪拜禅师说:谢谢师父,我超度了。现在可不可以请求师父,按照比丘的礼仪,将我埋在后院中?于是禅师召集全院的弟子,说:我们今天要埋葬一位大和尚。弟子们说:我们庙里没有死人啊。禅师说:你们跟我来吧。禅师将弟子们带到后院中,发现洞里死着一只狐狸。后以比丘礼仪火化了它。

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故事来比喻那些半懂不懂的人,说他们修的是野狐禅。

我们要挣脱一切的束缚,无论是心理的束缚,或者逻辑的束缚,或者是经纶的束缚,或者是文字的束缚。依着这,往后有些禅师们的修行,在外人看来有些不尊重佛教三宝了,他们甚至连佛这个字眼都不准提起,更不用说哪个宗哪个派了。有个禅师听说了一个佛字,就令弟子们连着洗地三天,  说把禅堂弄脏了。

要挣脱这些束缚,最重要的就是定跟慧,还要用勇气。悬崖撒手,自己承担。面对这些束缚,必须有勇气去挣脱,这一点,佛也救不了自己,成不成全得了自己,就看有没有这勇气一越了。明白了这些,就懂了,学禅,是攀缘不了的,谁也攀缘不了,谁都依靠不了,世间的知识,逻辑,全都用不上。学禅,须抱着孔子的态度:朝闻道,夕可死矣。

古时候许多禅师为了悟禅悟道,都有这样的勇气,被师父当头棒喝,断臂残身,甚至不顾生死。生死都置身事外,更何况世间的名利权情了。

有这个智慧和决心,还需要有这个胆量。大死一番后,就会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就是人还是那个人,但走的路和以前不同了。修,修的就是行为。

悟后请修,有时候比悟还难,为什么这么说?只因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多年养成的习性,累积至今,难以去掉,常常会变成自己的口头禅:我就是这样,或者我觉得如此。修行,修的就是这些习性,修除这些习性,真的需要大丈夫气魄。

修禅,不仅仅需要大丈夫的气魄,还需要很强大的道德力,即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用老子的三宝:慈,俭,让。

修禅,须有大智,大勇,大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70423学习笔记 杜月笙传 台北人 文学回忆录 (1)Car2go expects big growth ...
    Joan一忆稀薄凉阅读 1,175评论 0 0
  • 我想我难过的并不是此时你不在我身边,也不是你没有陪我过生日。即使我们感情依然如从前一般,从未改变,但是生活里终究是...
    我是你流浪过的地方阅读 1,517评论 0 1
  • 在成长的路上,把自己的困惑和疑点记录下来,是对自己的一种认识,也是日后为他人传授知识时的一个见证,为了让更多人的不...
    辉高阅读 1,868评论 4 8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