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划分自己的影响圈与关注圈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选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第二部分第三章
【R:阅读原文】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纳入“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以区别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情。关注的事情,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一个人的关注圈与影响圈可以从他的言谈中看出端倪,与关注圈相关的词语多半带有假设性质。“要是我的房贷付清了,我就没这么烦心了。”“如果我的老板不这么独断专行......”.....而与影响圈相关的词语则多半体现了这个人的品德修养,例如“我可以更耐心、更明智、更体贴......”。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What:本段内容告诉我们什么是影响圈与关注圈,也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划分自己的关注圈与影响圈。
Why:生活中人们常常为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生气、伤心,他们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无法控制的事情上而自己不自知,这些不能控制的事情也容易带给他们挫败感。如果他们能多花一些时间在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上,也就是影响圈内的事情,那么他们其实可以过得更充实,也会觉得自己是有力量的人。
How:我们要将自己的时间聚焦于影响圈,首先需要划分出关注圈与影响圈,以下步骤可以帮助我们实现:
Step1: 建立清单:列出自己感兴趣、在乎和必须要做的事情。拿出白纸,左边一列写这一周发生的事情,比如:谈论国家政策、了解中东局势、与朋友聊天儿、开导朋友、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等等。
Step2:分清类别:将发生的事情划分为关注圈与影响圈。发生过的事情所涉及对象都可以归类在我们的关注圈之内,而只有那些我们自主可控的事情或对象才能划入影响圈。比如上面列举的谈论国家政策,国家政策本身属于我们的关注圈,但谈论国家政策这件事属于我们的影响圈。又比如,老板布置的任务属于我们的关注圈,但如何完成任务就属于我们的影响圈。根据上述标准,在白纸第二列写出第一列中所列事情对应的关注圈与影响圈。
Step3:写出感受:写出关注圈与影响圈对象对我们心情、情绪的影响。比如,我们可能喜欢了解国家政策,但讨厌与某人讨论国家政策。我们讨厌老板总是布置很多任务,但完成任务后仍然觉得自己很厉害,很有成就感。将这些感受写在白纸的最后一列。
Step4:改变行为:划分出关注圈与影响圈后,尝试改变我们对待在关注圈里的对象的行为方式,比如:我喜欢了解国家政策,它在我影像圈内,我可以控制我了解国家政策的方法、时间和内容,我也可以不与某某谈论国家政策,因为他的想法和观点在我的关注圈之内,我无法改变,却又让我很不舒服。又如,老板布置给我的任务的数量属于关注圈,我难以控制,但如何完成属于我的影响圈,我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因为完成任务会让我充满自豪感。
总的来说,划分自己的关注圈与影响圈首先是列出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对象,然后是分类,之后是写出感受,最后尝试将更多的精力(包括思考)放在自己的影响圈。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刚读研究生的一年里,我总是处于害怕,抱怨中。我害怕自己因完成任务太慢老师责骂,因为他的确会那样做,于是反而经常因图快而做事马虎。又抱怨老师为什么给我安排那么多任务,让我总是忙于他的项目,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后来,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跟一个师兄谈心后他无意中告诉了现在看来是聚焦自己影响圈的方法。
我开始思考哪些是自己有能力控制,把我进度的事情,哪些是我无法控制的事情。比如,老师安排的任务,如果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会跟他说我会尽力做,但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按上述方法划分,也就是首先分清了自己的影响圈。然后,我告诉自己,我会尽力去做,但老师的反应如何,我难以控制,毕竟这是第一次做,所以我不会太在意他的态度。也就是将老师的反应放在了关注圈里。我将自己的精力更多的放在影响圈中,带给我的是不断将任务推进的成就感,因为少了对关注圈里老师态度的关注,事情也就做得更细,同时也更快了。结果老师也认为我完成得很好,虽然我已经将这放入了关注圈。后来,在完成老师任务的同时,我在影响圈里也加入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专注于需要完成的和想要做的事,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也没有了负面情绪。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目标: 在接下来两周中尝试对自己的生活划分关注圈与影响圈
实施:设置提醒,接下来两周周五整理一周事情,划分关注圈与影响圈,填写自己在两类事情上分别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写下感受,提出下一步行动计划,即应该减少哪些花在关注圈中事情的时间,增加哪些花在影响圈中事情的时间。周六请媳妇儿评论划分结果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