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是我的家乡,这里古称“梅城”。自五代后梁时期县治就迁至今址,当时有一名秀才赴考,由于他很喜欢梅花,便叫书僮带上一钵梅花,在县城过渡口时不慎将花钵打破,秀才心痛地将梅花栽种在江边。若干年后,秀才中了进士,在京城做了官,有一次,他视察州县来到了攸县,不忘去看这株梅花树。这个故事感动了知县,他倡导人们栽种梅花树,由此有了漫山遍野的梅花。
攸县2000多年的文明,只有2600平方公里,80万的人口,但就是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弥漫着一种空灵,在历史的长河里始终像一颗小小明珠,闪烁着光辉。
今天我不想说她的秀丽山河,也不谈那国人皆知的饮食-攸县香干,今天我只想聊聊攸县字牌的一些事,那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
在攸县,不管男女老少,基本都会玩攸县字牌,可以不夸张的说,攸县字牌集中体现了攸县人的智慧,友爱,团结,即便是几代世仇的乡邻,一旦出现三缺一时,也一定是可以架起来凑一桌,相逢一笑泯恩仇。事实来说,在我们国家,我还没见过有哪一个地方可以像这里,可以独创一门这样的艺术,并坚持,发扬之今日博大精深,全民投入热烈程度,可谓旷古绝今。
我少时对这门艺术极度反感,众人刀光剑影,我避之不及,一回家只会埋头书海,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几年,猛然发现,每年春节回家,与大家格格不入,无话可说,以至于很多人觉得我清高,孤芳自赏,偶然的机缘,我开始试着了解这门艺术,一步步深入后,才明了个中奥妙。
攸县字牌,共有80张,从一到十,分大小写,各四张,牌理跟麻将有些许类似,却又大不相同,三连顺为一句话,她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二七十也可以为一句话,其他字颜色为墨黑,唯独二七十为梅红,此为攸县字牌的点睛之笔,谓之灵魂所在。
从一开始,儿时的记忆是,80张牌,整齐堆叠在桌中央,四个人,轮流来抓,一人一张,抓齐十四张,筹码是两根筷子为二十,再取10根火柴或者折断整齐的香巴柴(敬香燃尽后的小木条)为十,全部筹码用完为一扫,给一块钱,再重新分配筹码。
为什么称攸县字牌为一门艺术,攸县字牌不仅仅益智,其乐无穷那么简单,繁荣了一座城,承载一方水土的历史变迁,并孕育着很多人生的哲理,为人处事,难得糊涂,敢于放弃,勇于挑战,即是人品修为的过程。
攸县字牌绝对不是枯燥的群体活动,字牌轻薄飘逸,字体书写工整大气,纯然一副绝美的墨宝,整个过程中,让人超越尘世,闲云野鹤般神游三界之外,更让人津津乐道的那些伴随出牌打牌,随口冒出的口头禅,更是一道别样的烟火,使得一场牌下来,美不胜收。发第一张牌,庄家正犹豫之际,其他三人便开始大呼:有一打一,无一打十,无一无十打大七。好了,一番恶战后,当大家都听牌,就是一番:鸡子叫,鸭子叫,各人抢到各人要了。
梅城的梅花,经过千年的流逝,终究湮灭,如今难寻花迹,梅花的气节流淌在这里的人们的血液中,傲雪怒放,不屈不挠,而梅花独特的芬芳,则一如人们手中的字牌,笔墨书香,那鲜红的二七十,告诉世人,这里曾经梅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