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无猜Memory的第37篇原创文章
看得出身旁的小人儿“跃跃欲试”的兴奋,却又有点害怕似的,始终拉着我的手才敢去想去的地方。其他的孩子们普遍都在3-7岁,自然我家的孩子相对年幼。十一假期,我带着一岁半的小朋友,在雁栖湖边小住。酒店设有Kids Club,终于带孩子体验了大型游乐设施,孩子是第一次,我也是第一次。
看着亲子间互动、孩子们间相处,以及家长们的说话处事,多少家庭,多少熟悉与陌生,都浓缩在这有限的空间中。我们的眼光始终追随着孩子的身影,或近或远,或高或低,要反复确认他们还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
但有那么一刹那,突然觉得,不是他们在我们设定的界限内追逐奔跑,而是我们一不小心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1
一个外国爸爸带着的混血宝宝(目测3岁),看得出小孩子很想玩另一个孩子(目测7岁)手中的汽车,但站在一边不敢说话。于是老爸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嘿小朋友,可不可以把玩具给弟弟玩一会儿呀?”,“不可以”,小朋友一口回绝。这位老爸语噎了一下,接着说,“为什么呀,玩具就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着玩才好。”。“不要”小朋友又一个坚定摇头,只剩留在那里呆住的爷俩。
初听到小朋友说“不可以”,一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小朋友不急不恼,只是非常肯定。而后外国爸爸一出口“分享”,·我立刻一脑袋黑线,再听小朋友坚定的回过一句“不要”,瞬间想给小朋友点一个赞。孩子并没有因为你大我小,甩出一句看似柔软其实锋利的话而畏惧,坚持自己的想法,守住了自己的玩具,必须给个大大的赞。
点赞?貌似不是常规剧情。耳熟能详的剧本应该是,我这样的看客们私下议论这小孩怎么这么不懂事,纷纷默记下外国爸爸要“分享”的金句;小朋友家长也应该赶紧跑过来,推搡着叫孩子把玩具让给弟弟。一旦小朋友家长没有这么做,那看客们大可以连小朋友父母一起说,“瞧,爸妈都这样,孩子也教育不好。”
2
旁边呢,一位妈妈正在陪着孩子(目测5岁)玩乐高,另一位妈妈带着孩子(目测5岁)过来,让孩子也坐在游戏桌边玩乐高。后来的妈妈对先来的妈妈说,“请让一下,我家孩子想玩乐高”,只见先来的妈妈一个甩头,“凭什么让我让一下,没见我孩子正玩呢!”后来的妈妈也不服软,“我请你让开,这里是小朋友坐的地方,你不应该坐。”火药瞬间点燃,之后两位妈妈开始吵嘴,而那两个小朋友却安静的并排坐在一起搭着小狗之家。
孩子间没吵没闹,大人却撕起来。试问大人们在吵什么,无非是孩子有一席之地,不用吵已经有的结果,却要先行一步就争执起来。
且看一下孩子们的反应,赞叹两位小朋友的定力,依然安静的在那里拼乐高,时不时互相递一下缺少的部件。在想他们是如何无视掉妈妈们的争吵,还是早已习惯了在争执呵责的环境下学会了自我屏蔽。
3
在游乐园里,蹦床是小朋友们的挚爱。小月龄宝宝们喜欢在上面像大熊猫一样翻滚,岁数大一些的小朋友更是在上面比着看谁蹦的高。但如果小月龄宝宝和大孩子一起出现,往往大孩子家长会马上勒令自家孩子下来。避免身体接触误伤孩子,就像我也是选择蹦床上没人玩的时候,才会让自家小朋友去蹦一下。
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10个月的小宝宝走到蹦床前,“ 没事的,我们就在旁边看看。”于是她把孩子放在蹦床边上坐着,大孩子们继续蹦。一会儿的功夫,小宝宝就被颠进了蹦床中间,而妈妈依然在旁边看着,以至于我都想伸手替她赶紧抱出孩子。而这时,大孩子蹦的幅度变小了,有意给小宝宝让出些地方,年轻的妈妈冲着小宝宝说,“宝宝快看哥哥蹦的多好啊,哥哥在带着妹妹蹦呢。”于是大孩子露出了得到肯定的笑容,脚边上的小宝宝也跟着开心的翻滚。
看着这位年轻妈妈的做法,一下让我紧张孩子是不是要摔倒了、被碰或者碰别人的心放松了下来。孩子有他们自己成长的环境,他们有自己的相处之道。
4
现代教育主流思想,小伙伴们之间一起愉快的分享着玩具,一片喜气祥和的氛围才是好的对的。“分享与交流”标签着孩子,也在投射着孩子背后的家庭教育。孩子懂分享、会交流,自然家庭教育良好,反之就会被人指指点点,甚至连带整个家庭。“自私、自闭、小心眼”等词也会随即跳出来成为新的标签。
我们是否想过,对幼小的他们过早的灌输自己期待的想法(甚至有些大人自己都做不到),在所谓主流教育下扼杀的是孩子的天性、剥夺的是他们的童真与童趣。
复刻出千篇一律的懂事乖巧的小孩,未必是未来时代需要的少年。就像80后就比70后独立、90后就比80后开放,00后又比90后个性,我们都各自安好的适应了各自的时代。
所以,无论是要求自己家孩子还看待别人家孩子,我们没有必要拿成人世界的规则和标准去评价孩子,只会束缚他们的成长。在长大成人之后,能守住底线的孩子,是当年把着玩具不撒手的孩子还是懂得分享的孩子,既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是未知的答案,时间到了自会揭晓。
孩子的世界本没有好坏,成人的世界才有差异。
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一不小心已经走进了孩子的世界。而在孩子的世界中,却依然想成为规则制定者,左右他们的思想、干预他们的事情。
事实上,孩子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规则”,孩子之间也有他们的相处模式。亲、疏、远、近都会一一呈现。我们应该允许孩子间自然而然发生的事件,即便要去经历跌倒、发现错误、体会惩罚,也许在言语或者肢体接触间,孩子们就找到适合的方向了。但如果我们过早的介入,只会剥夺他们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
他们想跟谁好,想怎么玩,请先给他们机会去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吧。对于孩子,家长的作用是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并不是代替他们做出选择和判断。
身处孩子世界的我们,请永远记得,孩子才是他们世界的主角。
©xwcmemory
看着孩子和家长的百态,不由得让我想着,日后我家孩子这么大的时候,他会是什么样子,而我又会成为什么样的妈妈。
而眼前我家这位半熟芝士小朋友,依然是骑着自己正玩的木马,看着有小朋友过来立刻下马走人;想玩其他孩子手里的玩具,看几眼之后就跑跑颠颠玩乐高去了;自己在蹦床上蹦得咯咯笑,只要一有小朋友上,立刻下去了;再有就是一小只的身影,站在爸爸身边够着游戏桌一起玩粘土,一呆就是半个小时。
我也鼓励他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但他似乎更愿意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high。 “分享与交流”还离他很远,那又怎样,能亲临孩子的世界已是我荣幸,而我要做的就是退后半步慢半拍,静候成长。
END
小无猜memory(xwcmemory)
备忘成长,纪念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