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5日 周五 晴
从本周开始,周五下午的两节社团课正式开始。一年级除了抽一部分女生参加黄梅戏社团外,其余同学就在本班教室上课。第一节是我的语文社团课,我安排的是绘本阅读欣赏课。今天的绘本阅读欣赏课讲了两本绘本——《我爱小鱼》和《小猪变形记》。孩子们很爱看,被故事的情节紧紧吸引着,课堂纪律非常好。比我去年在六年级上的绘本欣赏课效果要好得多。或许是因为高年级孩子以为绘本太幼稚了。看来低年级是绘本阅读的黄金期,千万不能错过。
家委会购买的绘本正一批批一本本地寄来。今天拆开几本看看,真是太精美了!孩子们拿到这样的书一定特别开心。但是我也在隐隐担心。家长们看到这样的书是不是会想:“这是什么书呀?稀稀拉拉的几个字,全是画,有的甚至是大篇幅的空白。读这样的书,孩子们能学到什么呢?”我还担心,家长们会不会把这些图画书(绘本)当成识字书、教科书去教孩子们识字呢?
绘本虽然是写给孩子的书,看似非常简单,其实其中的学问多了去了。暑假为了研究绘本教学,我购阅了彭懿的《图画书应该这样读》、《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日本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这些关于图画书阅读的理论书籍, 对我们指导孩子阅读图画书很有帮助。家长们时间紧,精力有限,不可能读很多书。但建议大家还是要读一读《图画书应该这样读》这本书。它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浅显,篇幅也不多,很好读。读了这本书,你对怎样阅读绘本就会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的图画书论》对指导孩子阅读很有帮助,但理论性比较强,篇幅也比较长。以后我会渗透讲一些。
那么为了迎接我们班即将到来的课外阅读。今天我就将《我的图画书论》中的第一篇摘录给大家看看。希望对您的亲子阅读有所帮助。
当孩子们开始讨厌书的时候
有些妈妈每给孩子读完一本图画书,都要不由自主地问孩子一些问题。
这本图画书有意思吗?什么地方最有意思?你最喜欢哪一幅画?这本图画书都讲了什么?老爷爷最后怎么了?老奶奶说了什么?大灰狼刚开始做了什么?后来怎么样了?最后呢?一共有多少只羊啊,小猪又有多少只呢?大灰狼和小猪加起来一共有多少?知道为什么小红帽会被大灰狼吃掉吗?……
这样的问题写上几十张稿纸也是写不完的。在这里,我仅举了上面一些例子,你看了也觉得很好笑吧?
但是,你有没有不由自主地向孩子提过类似的问题呢?是不是认为只有这样才算发挥出图画书的最大作用呢?
孩子通常被叫做“提问大王”。实际上,很多妈妈们才是让人畏惧的“提问大王”。
当读完一本图画书,提问已经变成一种习惯时,孩子们会怎么想呢?听妈妈读图画书,对孩子来说,本该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但一想到听完故事妈妈要提很多问题,孩子们便会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设想可能被问到的各种问题,并为回答这些问题做准备:“一会儿,妈妈肯定会问哪里有意思,我得记住这个地方”“这是第三只小猪,这是第七只羊”,等等。
如此一来,孩子们便不可能高高兴兴地听完故事。本来觉得故事很有趣,快要沉浸其中,进入故事世界了。孩子们却不得不及时刹车,费心准备听完故事后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当再次即将进入情节的时候,孩子们突然又会想起妈妈可能提问的问题。在这种心神不定的状态下,孩子们听完故事后迫不得已地接受妈妈的阅读指导。长期如此,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开始厌烦听妈妈多故事,甚至讨厌图画书。
对孩子们来说,图画书是快乐的读物。图画书不是教科书,也不是习题集。请你也想象一下,每读完一本书就要迫不得已地说感想,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啊!其实,孩子们也有相同的感觉。妈妈自己厌烦的事,孩子们也同样厌烦。
不停顿地念下去,是给孩子读图画的 一个原则。在大多数场合下,特意提一些问题,其实是大人的自我满足。当然,在不知不觉中与孩子自然地对话是很有价值的,但一定要注意采用自然的方式。
读完一本有趣的小说后,有时特别想和别人交流,有时只想默默地独自品味。我认为读书的意义不在于阅读的整个过程,而在于读完之后的那段时间。与自己的想法相对照,重新思考故事中的人物,这是生活中珍贵而又充实的时刻,也是重新审视自己的时刻。
打开图画书的封面,从听到“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一刻开始,孩子们就渐渐进入了故事的世界,踏上了一段美妙的旅途。即便故事结束,孩子们依然会停留在故事的世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而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幻想的世界中翱翔,想象力因此更加旺盛。可是就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大人们却用各种问题,无情地骚扰了孩子们的幻想世界。请问,我们能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读图画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