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李政道教授的《做有生命的的教育者》后,收获颇丰。李教授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如何用教育教学创造自己的精神生活,用教育学来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追求,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对生命的热爱,做一个有生命的教育者。
他提到:教师具有四种身份:“一是匠师。如果教学被视为一种技术的话,他的技术无缝是圆熟,甚至是高超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学’本身,在他那里都是施展手艺的原料和舞台。他要做的工作是日夜打磨自己的技术,并为自己的作品而心醉神迷,如同泥瓦匠面对着他的房子,铁匠面对着自己手中的刀剑。中规中矩的教学策略、学生优良的学习成绩和各种教学大奖赛的奖状,就是匠师的作品。当人们把鲜花献给他的时候,时常还会在内心发出遗憾的叹息,在匠师身上,始终缺两样东西:思想和激情。匠师的技术是没有思想的技术,而我们希望的教育,是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更要命的还在于他没有那种永无止境地向上的生命激情,他时常会在自己的作品前微笑,继而甜蜜地安眠。”
“二是艺师。他不仅充满激情,而且有着丰富的艺术细胞。通过优美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的表情、姿态和动作,他把教学艺术化,甚至浪漫化了。艺师的课堂始终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受到了强烈感染,上起课来兴致盎然。但匠师之所长,恰恰是艺师之所短,艺师的课堂可以很活跃,很生动,但有时会失之于随意和散漫,教学效果不见得比匠师好。”
“三是儒师。具备传统知识分子风范是其基本特征。他很有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责任感,充满了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的温情,且富有牺牲精神。在所任教的学科上,他具有精深的了解,可以称得上是本学科的专家。但他的局限也在于此,他的视野始终是在自己的学科世界里,他对自我的形象定位依然是‘蜡烛’,是奉献者和牺牲者。”
“四是哲师。他力图在思考和创造中教学,追求的是有思考深度和理念支撑的教学。哲师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牺牲者,他试图把教育的过程变成一个创造的过程,在创造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创造着自身的精神世界。他还是一个超越者,超越已有的经验,超越已有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甚至超越已有的生存方式。支撑着他完成一系列超越的是一种精神:永不停留在任何既定的成就面前,永无止境地追求受教育者生命和教育者自我生命的完善,永远在理性和情感的相互交融中进行教育活动和实现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和重建。”
“最理想的教师,是将上述四种类型的教师特征融为一身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将从优美教师走向卓越教师。他将拥有三种东西:教育中的大智慧、大爱心和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