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埃德·休斯顿,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人类生态学和心理学教授。
一开始看到他的研究,我也是将信将疑。他的研究深入到了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预测夫妻关系的稳定性。我是二婚不久,第一次失败,也没发现个所以然出来。大多数离婚再婚的人不会刻意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总是觉得对方不合适,不好。
很可能,这些对伴侣的感觉,不是导致婚姻毁灭的主要原因。
休斯顿在心理学界,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先驱,早在1981年,他就开始研究情侣到夫妻的过程以及结果,并预测他们的未来,痛苦的,还是幸福的。鉴于现在的离婚率高涨,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审慎看待这一问题:为什么会离婚呢?
休斯顿发现:
大部分的夫妻远远没有幸福的相爱
我之前研究过幸福的基准,我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过山车式的幸福,忽高忽低,跌宕起伏的感觉再兴奋,也跟幸福无关。幸福具有稳定的特性,就像心电图,有起伏,有着很稳定的波浪线。如果一个人的心电图出现了过山车式的波浪线,说明这个人快死了,婚姻幸福感也是同理。
休斯顿在研究中说:前两年是关键,那时候的离婚风险特别高,但这段时间发生的变化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婚姻的走向。其中一点就是相爱的稳定性,即没有忽冷忽热的情绪,没有若即若离的互动,即使不算深情,平淡地相依相偎也是始终贯穿的。
可以说,有效维持平淡,而不是兴奋,是衡量婚姻持久的一个关键指标。
恋情开始于罗曼蒂克式的夫妻更容易离婚
恋爱伊始,大多数的情人都会得到一种巨大的认可感,当他们越来越亲密的时候,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对象是地球上唯一一个跟自己般配的人,是唯一一个重要的人。这种感觉其实相当致命,一旦这种感觉消失,或者时而消失,就会给亲密关系带来沉重的负担,怀疑和犹豫就像难以抑制的虚火内热一样,会从心里升上来。
社会学家给这种逐渐消失的动态感起了一个名字:幻灭。情侣相处的开端,大家都只会给对方留下最好的印象,从而避免和隐藏自己的缺点毛病。当他们深入了解,结婚之后,理想化的形象让位于现实,就导致了失望,接着爱情消失了,婚姻处在幻灭之中。
罗曼蒂克总归是美好的,但终究也是不现实的。
乏善可陈的婚姻更牢固
休斯顿的研究大量案例指出:婚姻持续时间长,但生活乏善可陈的夫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脆弱,那么容易离婚。如果一对夫妻的婚姻,从一开始就不那么令人满足,他们的浪漫主义没有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侵蚀,这种婚姻反而更长久。
肯定有很多人赞同,我们的父辈,以及我们的生活中,不乏其人,他们的夫妻生活就是上班赚钱,回家睡觉,养孩子,孝敬父母,一辈子甚至都不怎么旅游——这种死水微澜的婚姻关系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牢固。
为什么呢?
从一开始,他们的婚姻就对罗曼蒂克没抱指望,对所谓的高质量生活,幸福生活没抱太大的指望,因此不会导致太大的失望。他们的重心不在于自我感受,而是在于如何有效的,不出事故地走完人生旅程,做自己该做的事,尽自己该尽的责。
换句话说,他们不那么自我,而过分的自我,也是婚姻的障碍。
总结
我其实不是那么自我的人,也是甘于平淡的人,而且我还不喜欢罗曼蒂克。可要命的是,我先前找的女人,全方位地具备了这三点要素:
自我
罗曼蒂克
不甘平淡
很显然,我离婚了。离婚之后,直到现在,我才考虑为什么离婚的问题,当初,我觉得我们只是三观不合,没有深层次的分析离婚的内核。直到前几天,看到休斯顿的在美国心理学协会上的演讲,我才意识到,婚姻是可以预测的。
对于确实想要结婚的人来说,不妨参考一下这位心理学家的研究,从恋情开始就注意一些事项,比如:
能不能维持稳定的幸福基准;
大多数婚姻的幻灭都是从以自我为中心开始的;
过分追求罗曼蒂克的人,会掩盖现实的真相;
平平淡淡才是真。